中新网|云南正文

当前位置:中新网云南频道 > 正文
春天的芭蕾|群山为证,民族团结之花绽放云岭
来源:云南新闻网 编辑:刘丽慧 2025年03月04日 11:53

  【编者按】十年奋进,春潮激荡;云岭大地,舞步铿锵。当春风再度拂过横断山脉,这片红土高原正以蝶变的惊艳姿态,向世界跳出一曲扣人心弦的“春天芭蕾”。2025年全国两会召开之际,云南新闻网推出“春天的芭蕾”系列融媒体报道,带您走进这场永不停歇的春天交响,聆听云岭大地拔节生长的声音。

多民族聚居省份云南

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缩影

十年前

建设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重要部署

为云南民族工作擘画蓝图、指明方向

从“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

到“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

从“各民族要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

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

十年来

云岭大地的各族儿女牢记嘱托、感恩奋进

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作为各项工作的主线

交往交流交融持续深化

共同绘就了一幅民族团结的动人画卷

图为云南民族村景区欢度火把节舞火龙表演。中新社记者 刘冉阳 摄
图为云南民族村景区欢度火把节舞火龙表演。中新社记者 刘冉阳 摄

巍巍高黎贡,迢迢独龙江

怒江大峡谷深处的独龙江乡

是全国唯一的独龙族聚居区

也曾是云南乃至全国最为贫穷落后的地区之一

图为空中俯瞰独龙江。(无人机照片)中新社记者 刘冉阳 摄
图为空中俯瞰独龙江。(无人机照片)中新社记者 刘冉阳 摄

2010年云南省委、省政府启动了独龙江乡

整乡推进独龙族整族帮扶工程

2018年底,独龙族实现整族脱贫

如今的独龙江

群众住上了安全牢固的新房子

草果、重楼、独龙蜂等特色产业遍地开花……

图为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独龙江乡迪政当村,文面女莲字仙(左一)与村民在编制独龙毯。中新社记者 李嘉娴 摄
图为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独龙江乡迪政当村,文面女莲字仙(左一)与村民在编制独龙毯。中新社记者 李嘉娴 摄

党的十八大以来

云南民族自治地方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

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十年来,云南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

民族自治地方经济总量达1.2万亿元

是2015年的2.2倍

图为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告庄西双景星光夜市。中新社记者 李嘉娴 摄
图为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告庄西双景星光夜市。中新社记者 李嘉娴 摄

幸福的故事在云岭大地处处绽放

司莫拉佤族村,佤语意为“幸福的地方”

位于保山市腾冲市清水镇三家村

汉、佤、白、阿昌、景颇等民族共同生活于此

自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以来

司莫拉旧貌换新颜硬化路通到村民家门口

借助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

不少村民端起“生态碗”,吃上“旅游饭”

图为游客在司莫拉观光。中新网记者缪超 摄
图为游客在司莫拉观光。中新网记者缪超 摄

2024年

司莫拉佤族村接待游客43万人次

实现旅游收入646.11万元

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24000多元

比五年前翻了一番

图为游客游览司莫拉。黄兴鸿 摄
图为游客游览司莫拉。黄兴鸿 摄

如此幸福的,不止司莫拉

德宏三台山德昂族乡发展“酸茶”特色产业

昭通大苗寨村经营起民宿、咖啡馆

培塑泼水节、火把节、目瑙纵歌节等

民族风情浓郁的旅游品牌……

云南完成660个民族村寨旅游提升示范村建设

各族群众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

图为傣族民众身着美丽的传统服饰跳起传统舞蹈,庆祝泼水节。中新社记者 刘冉阳 摄
图为傣族民众身着美丽的传统服饰跳起传统舞蹈,庆祝泼水节。中新社记者 刘冉阳 摄

在滇西南

沧源县实现了边境线上的华丽嬗变

全县边境线长147.083公里

不仅是全国最大的佤族聚居县

更是一个从原始社会一步跨越到

社会主义社会的千年民族直过区

图为游客在翁丁游览。中新社记者 刘冉阳 摄
图为游客在翁丁游览。中新社记者 刘冉阳 摄

昔日的“边境末梢”正蝶变为“幸福前沿”

作为边疆治理的缩影

沧源的变迁正是云南推进

民族团结与兴边富民的生动注脚

图为沧源佤族自治县翁丁古寨吸引游客参观,感受佤族村寨的传统风情。中新社记者 刘冉阳 摄
图为沧源佤族自治县翁丁古寨吸引游客参观,感受佤族村寨的传统风情。中新社记者 刘冉阳 摄

云南与越南、老挝、缅甸接壤

拥有长达4060公里的边境线

近年来

云南省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

与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融合推动

不断增强沿边各族群众“五个认同”

374个沿边行政村建成现代化边境幸福村

同时建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广场

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视觉形象覆盖率达100%

呈现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的良好局面

图为临沧市耿马县大湾塘村(现代化边境幸福村)村民在广场跳德昂族舞蹈。耿马县融媒体中心 供图
图为临沧市耿马县大湾塘村(现代化边境幸福村)村民在广场跳德昂族舞蹈。耿马县融媒体中心 供图

“多元一体”的普洱

居住着汉族、哈尼族、彝族

拉祜族、佤族、傣族等26个民族

是我国多民族社会主义大家庭的一个缩影

也是民族团结和民族文化的大观园

图为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无人机照片)中新社记者 贾天勇 摄
图为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无人机照片)中新社记者 贾天勇 摄

70多年来,被誉为“新中国民族团结第一碑”

“新中国民族工作第一碑”

的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

见证着普洱的沧桑巨变

也见证着各族群众平等团结

一心向党的共同情感

随着云南省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三项计划”深入推进

“枝繁干壮”“石榴红”等工程深入实施

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互嵌融居格局不断深化

截至目前

全省累计创建137个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

图为“遇见楚雄——中国·双柏2023虎文化节”中民众围着篝火起舞。中新社记者 李嘉娴 摄
图为“遇见楚雄——中国·双柏2023虎文化节”中民众围着篝火起舞。中新社记者 李嘉娴 摄

目光转到滇西北

近日,迪庆高原处处涌动着欢乐的热潮

藏族、傈僳族、纳西族、彝族等各族群众穿上盛装

共同迎接藏历木蛇新年的到来

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

更是沉浸在藏历新年的欢乐和民族文化的魅力中

品味着“中华民族一家亲”生动故事

图为2月27日晚,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民族文化广场举行“彩云之南等你来——世界的香格里拉广场舞”活动,藏族、傈僳族、纳西族、彝族等各族民众载歌载舞欢庆藏历木蛇新年的到来。中新社记者 李嘉娴 摄
图为2月27日晚,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民族文化广场举行“彩云之南等你来——世界的香格里拉广场舞”活动,藏族、傈僳族、纳西族、彝族等各族民众载歌载舞欢庆藏历木蛇新年的到来。中新社记者 李嘉娴 摄

跨越这场民族盛会的背后

是交通巨变催生的“高原动脉”

2023年11月,丽香铁路通车

迪庆州结束不通火车的历史

将曾经的“云上孤城”纳入全国铁路网

如今,列车飞驰

人享其行,物畅其流

真正实现了雪域内外的紧密联通

图为2023年11月26日,滇藏铁路重要组成部分丽江至香格里拉铁路正式开通运营,乘客进站乘车。中新社记者 刘冉阳 摄
图为2023年11月26日,滇藏铁路重要组成部分丽江至香格里拉铁路正式开通运营,乘客进站乘车。中新社记者 刘冉阳 摄

截至目前

云南省民族地区通航运营机场达到11个

6个民族自治州通高铁或动车

78个民族自治地方县全部通高等级公路

所有乡(镇)和行政村100%通硬化路、通邮、通网络

这些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

不仅方便当地居民出行

更为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注入了新活力

云岭大地,群山为证

从雪域高原到热带雨林

云南各族人民齐心协力

让民族团结之花在彩云之南

绽放得更加绚烂

AI带你看

“石榴籽”共生共存、紧密相连的美好画卷

⬇️⬇️⬇️





  (云南新闻网综合自人民日报、云岭先锋、云岭之窗、人民网云南频道、中国民族报、云南日报等)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