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云南新闻2月25日电(高华娟 李碧垚)炖得软糯的肘子、“香掉鼻尖”的脆皮鱼、直击味蕾的腌菜扣肉……元宵节刚过,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甸尾乡铁所村的公房内,一场婚礼在色香味俱佳的婚宴中画上圆满的句号。
看着主家请来的客人们吃得高兴,陆丽梅站着活动了一下有些酸疼的腰杆,“多走动,看看哪桌需要添菜,不要让客人等着。”对着几名负责传菜的人,她说了一句。
当地农村办客宴有个传统:除了炖肘子、煎鱼、扣肉等大菜以外,其他的炒、煮菜随时可以添菜——为了让客人们吃好、吃饱,主家往往会多备一些菜品。“有时主家没有考虑到这点时,我们还会提醒。”陆丽梅说,算下来,一桌十四五个菜、荤菜占一半的宴席,办两顿的费用比主家去饭店订餐要省下近一半。
正月里,陆丽梅基本没怎么休息,接连不断的办宴订单已排到3月。从去年到现在,她和她的团队每周至少要办两场宴席,遇到“日子好”时一天要办近十场。当然,这需要将团队的人进行合理安排,以确保每场宴席都能办到主家满意。陆丽梅是甸尾人,带着团队四处承办客宴已有22年。
陆丽梅是从穷日子过来的人。3岁时她父亲去世。成年后,作为长女的她早早挑起家庭的重担,边打工边与母亲照顾三个妹妹。1988年结婚后,与丈夫经营着小餐馆,虽然辛苦,但日子总算有了盼头。
然而好景不长,几年后,开小餐馆的房子因为年久失修变成了危房,不能再继续经营,一家人好不容易有些起色的生活又陷入了困顿。
20世纪90年代,陆丽梅和丈夫咬牙拿出积蓄,在甸尾乡租了门面,开起了一个杂货店,并向建水县烟草专卖局提出申请,办了一个零售许可证。此后的时间里,虽然服务她的工作人员换了好几个,但服务质量始终没打半点折扣。靠着小店的营收,一家人熬过了拧巴的日子,生活慢慢好起来。
因为开过饭店,陆丽梅的厨艺精湛。那些年,本村或邻村人办客时大多会请她主厨。随着时间的推移,村里人的“钱袋子”慢慢鼓起来,对办客的要求逐渐提高,菜品不仅要让客人吃饱,还要吃好。
有了杂货店稳定的收入作为保障,陆丽梅决定开辟一条新赛道,她张罗着办起了一个承办农村流水席的团队。20多年来,陆丽梅的“流动餐厅”凭着公道的收费、可口的菜品和优质的服务,在当地农村的客宴市场打出了牌子。(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