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云南新闻2月20日电(方韵秋)滇越铁路人字桥段的隧道中,不时传出清脆的敲打声。杨有光手持电筒,时而弯腰,时而蹲下,用铁钳敲打着铁轨,查看是否存在零件松动的情况。这样的巡查工作,他已经重复了34年。
滇越铁路是云南省第一条铁路,米轨火车已在这条铁路上穿行百余年。在滇越铁路屏边苗族自治县段,有一座标志性的“人字桥”,宽4.2米,高102米,连接着滇越铁路的“咽喉”部分,尽管历经百年风雨,人字桥至今仍然完好如初,成为滇越铁路的象征和历史的缩影。

34年前,18岁的杨有光成为预备役民兵,不久,按照工作安排,开始了他的守桥生涯。“1907年,我祖父当时就在这里修桥,我四叔参军退伍后也来这里守护‘人字桥’。”杨有光说,他们家三代人都与这座桥有着不解之缘,“现在到我,算是第三代守桥人。”
杨有光接过守护“人字桥”的使命,赤诚地立下誓言:人在桥在,与桥共存。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人字桥”从部队驻守转为地方管理,从以前的36人到现在的7人,守桥人换了一批又一批,坚守时间最长的便是他。

一身工作服、一只手电筒、一把垃圾钳,这是杨有光工作时的全部配备,日常工作就是拿上手电筒,在隧道和桥梁间穿行,巡查隧道内外和大桥的整体状况。杨有光和同事们每天要巡查6次,每次来回6公里,多年的坚守使得杨有光对路段的情况了如指掌。
这看似简单的工作,背后却是常人意想不到的艰辛。
“人字桥”所在的路段周边山高林密、地质复杂,可视条件有限,冬天遭遇大风天气,人被吹得浑身哆嗦。夜雨天住在值班宿舍经常听见小碎石滚落撞击护栏的响声。1996年大年初一,杨有光巡查结束,正走到值班宿舍楼旁,一块巨石从山上滚落下来。眼看躲闪不及,他只能侧身抱头蹲在土堆旁。巨石扬起的巨大灰尘掩盖住了杨有光的身影。“幸好当时客运火车已经通过,要不然砸中火车,后果不敢想象。”回忆起这件事,杨有光依然心有余悸。
杨有光大部分时光都是在桥上度过的,有时难免无暇顾及家中,对家人的陪伴也只能一减再减。2016年,杨有光的2个孩子住校读书后,妻子罗琼芬也随他一起到“人字桥”守桥。有了家人的支持和理解,杨有光的心里更踏实。

随着“人字桥”成为当地的旅游名片,2021年,杨有光和妻子商量,在家门口开个小店,为游客提供便利的同时也能补贴家用。他便向屏边县烟草专卖局提出申请,办理许可证,成为零售户。
但是,由于缺乏销售技巧,经营种类与当地环境、消费习惯不匹配,店铺生意并不理想。屏边县烟草专卖局片区客户经理得知情况后,针对店铺出现的经营问题进行驻店调查,结合周边消费特点,从经营备货、分区摆放、销售技巧等方面对杨有光进行指导帮助,小店的生意逐渐好转。

谈及因守桥获得的诸多荣誉,杨有光说,守好“人字桥”,是他责无旁贷的工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