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剪这条路,张蓉一走便是24年。
临近春节,即便未到赶集日,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县浪堤镇小集镇已开始热闹起来。
在春节前理个发、烫个头,是很多人的一个习惯。从上午八点多开始,张蓉几乎没有歇一歇的时间,找她理发、染发、烫头的顾客络绎不绝,男女老少都有,年龄小的不过两三岁,年龄长的近九旬。大家看中的除了她的手艺,还有周到的服务和公道的收费。
算起来,张蓉家的理发店是浪堤镇小集镇上时间开得最长的,到现在已有25年。2000年,她在姐姐的建议下到昆明学理发,几个月学成后回到浪堤开起了理发店。
其实,张蓉选择回乡创业的主要原因并非只是为了挣钱,“我有七姊妹,都嫁到外地,父母日渐年迈,身边需要人照顾,所以我就回来了。”
张蓉开理发店后认识了丈夫张小四。跟着妻子学了几年手艺后,两口子开了第二个理发店,平日里夫妻俩一人守一个店。
浪堤镇有个敬老院,从张蓉的理发店步行前往,时间不超过10分钟。2001年一天,工作人员请张蓉到院里给敬老院的老人们理发,从此,一粒种子在她的心里萌芽——为老人们义务理发。
张蓉的父母心地善良,这方面对她的影响很大。
敬老院的老人们为当地的孤寡老人或年迈的留守老人,这些老人中,此前行动方便的还能步行到她的理发店理发,行动不便的头发留得很长,直到她那次上门理发。
2020年,两个孩子读书,加之张蓉的母亲病重,家里的经济压力很大。两口子商量后,将其中一间理发店隔出一半卖杂货,以此增加收入,同时,向红河县烟草专卖局提出办证申请,符合条件后成为零售户。
打理杂货店不同于理发,两口子不懂的地方很多。红河县烟草专卖局的片区客户经理加强拜访,对货品的购、销、存等技巧悉心指导,并围绕理发店的客源制定个性化营销策略,帮助夫妻俩尽快上手。一番努力下,杂货店的生意有了明显转变,由此带来的收入补上了家庭资金的缺口,这让张蓉能安心地继续到敬老院为老人们服务。
见到张蓉后,敬老院的老人们很高兴。这些年她到敬老院除了理发,还帮老人们剪指甲、洗头。敬老院有位身患残疾的女性老人,张蓉不时还帮她洗澡。
此外,张蓉有时自己掏钱买洗发水、沐浴露和水果点心带给老人们。除了敬老院的老人们,只要到她家的理发店理发的60岁以上的老人,两口子都免费服务。
“我一开始来的时候,敬老院有27位老人,他们的名字我都认得。这些年走了很多老人,到现在只剩5位。”张蓉说,看到老人们一个个走了,她的心里非常难过。
去年3月,张蓉的母亲走了。张蓉说,现在看到这些老人,就像看到了她的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让老人们的晚年过得更好一些,我觉得就有意义。”她说。
(作者:邓楚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