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云南新闻1月10日电 (薛瑞)从云南省会城市昆明到地处西南边陲的保山,直线单边距离600公里,一个来回就需1200公里。
从保山市到施甸县,需经过47公里的蜿蜒山路,鸟叫声在山谷回响,薄薄的雾萦绕山间,再翻过一座座四面环绕的大山,才可以到达云南省施甸县木老元乡木老元村。
2023年,云南中烟红云红河集团昆明卷烟厂技术监督科副主任马修来到了这里,成为一名光荣的云南中烟驻村队员。
驻村工作以来,马修秉持着对驻村工作的热情与专注,每天持续奔走在村村寨寨,走访了一户户乡村居民,也结交了一帮心系当地村民,致力于乡村振兴的“好战友”。
同样是云南中烟驻村队员的龚苏华,与马修一起在木老元村开展驻村工作。由于有着一口接近于当地方言的口音且为人较为热情,当地村民都亲切地叫他“龚队长”。

无人问津的“土特产”
入户走访、采集信息、照顾老人、协助村委防火防汛,这是马修和龚队长每天的工作日常,而让村民过上更为幸福的好日子则是他们共同的心愿。在走访村民的过程中他们留意到,村民们放养的小土鸡,每天奔跑在山林花草之间,产出的土鸡蛋个头不小,特别新鲜,把蛋壳轻轻敲破盛在碗里,蛋黄呈金红色。然而,木老元村地处偏僻的山坳,距离县城路远难行,极富营养和健康价值的原生土鸡蛋却无人问津。

为了能把老乡们的土鸡蛋推广出去,也为当地村民多谋一条成功致富的新路子,马修和龚队长想尽了各种办法。
他俩挨家挨户把村民需要售卖的农副产品种类、数量,以及价格信息提前做了详细的分类记录,同时又分别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撰写推广文案:
“吃蚂蚱长大的鸡,为这颗蛋,等了24周。”
“长在大山里的鸡,产出来的红心蛋。”
“在人迹罕至的深山,它们日行两公里,只为把蛋黄,熬成一颗红心。”
朴实却带有温度的文案一经发布,就吸引了他们朋友圈不少人争相采购。
大山里的“热销品”
得知马修和龚队长为村民推广农副产品的消息后,云南中烟驻施甸县的刘剑锋、陈浩源和刘维3名驻村队员,也纷纷加入其中。他们有的在各自的微信朋友圈,积极转发农副产品的推广信息;有的则借来越野车把农户要售卖的农副产品分批次装上车,一趟趟往返于山林与县市之间,只为把这些来自深山里的土鸡蛋、菜籽油、菌类食品、优质大米运送到大山之外更远的地方。
在驻村队员们的共同努力下,订购当地农产品的顾客逐渐多了起来。一时间,村民们的优质农副产品也成为了大山之外翘首企盼的“热销品”。
一颗小小的土鸡蛋从大山深处走到山外,从木老元村来到保山、大理、楚雄再到昆明,承载的不仅仅是村民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更映衬出了云南中烟驻村队员们用心用情,用实干和担当对乡村振兴工作的不变初心和铿锵誓言。
据统计,2015年至今,云南中烟已完成保山市施甸县木老元布朗族彝族乡安居工程扶贫搬迁778户;种植产业作物4443.24亩;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工程40余项,惠及山区群众78326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