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云南正文

当前位置:中新网云南频道 > 正文
景洪:“小陶罐”撬动“大经济”
来源:中新网云南 编辑:洪沂 2024年12月10日 16:06

  中新网云南新闻12月10日电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各族群众加强文化认同的有效载体。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勐龙镇曼飞龙村有一位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玉南恩,用一块块松散的泥土塑造形态各异、千姿百态的傣陶,通过慢轮的转动逐步实现了“非遗+”的融合发展,让“小陶罐”撬动“大经济”,绘就了一幅地方各族群众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和美画卷。

  “非遗+传承”,激发民族文化繁荣“新活力”。玉南恩从年轻时期便拜婆婆为师,认真学习傣族制陶技艺,并掌握了舂细、和泥制坯、烧制成品的工艺,具有深厚的制陶技艺和丰富的制陶经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她用曼飞龙村周边盛产的粘土,经过取土、晒土、筛土、加沙和泥、安装转盘、制坯、晾晒、烧制等工序,让手中的陶坯随着慢轮的旋转慢慢形成圆润的弧线制作成不一样的陶罐制品。面对现代工业制品的冲击,她成立了一个制陶团队,将技艺传给徒弟玉坦、玉温等人,培养她们成为新的传承人,并将传统工艺与现代时尚完美结合,使得各类陶器的样式如获新生,引来各族群众、游客纷纷驻足观看,古老厚重的民族文化在传承发展中不断焕发新的光彩和活力。

  “非遗+校园”,不断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曼飞龙村经常举办傣陶展览、文化交流等活动,以玉南恩的傣陶馆为中心常态化开展非遗课程,让慢轮制陶走进校园,带领青少年认识非遗、了解非遗,增强非遗保护意识,加强非物质遗产内涵的阐释与传播,通过润物无声的方式,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关注和了解傣陶文化,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在交流互鉴中,以新的形式和趣味,积极引导年轻一代深入了解并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让中华文化的种子在新一代心中生根发芽,不断增强青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非遗+文旅”,编织民族地区发展“致富经”。玉南恩烧制的土锅、土罐可以用于盛糯米饭、饮用水、大米,还可以当茶具、花瓶、果盘和咖啡杯等使用,不仅深受傣家人喜爱,还逐步走进了汉族、布朗族、哈尼族等各族群众家中,勐龙镇许多村寨的道路边、房门前摆的、屋檐下吊着的都是傣陶花盆。随着慢轮制陶的影响力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商家到曼飞龙村定做陶器,并销往泰国、缅甸等国家。依托慢轮制陶技艺,曼飞龙村现有制陶工坊25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傣族慢轮制陶传习所1处、制陶传习户23户、傣陶售卖店3家、餐厅3家。据统计,2023年曼飞龙村接待游客1万多人,餐饮收入为60多万元,带动曼飞龙村群众增收200多万元,进一步推动文化旅游业的发展,为当地的旅游业与文化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真正做到了“小陶罐”撬动“大经济”。

  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小陶罐”,以其独特的魅力,撬动了曼飞龙村经济发展,带动了傣陶行业的创新与进步,推动地方各民族经济文化融合发展。(完)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