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云南新闻10月21日电 近年来,西双版纳州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用好上级资金,组织投工投劳,实施项目1621个,建成42个现代化边境幸福村,边境地区实现了“青山变金山”“家园变花园”“边线变防线”的明显转变。
坚定不移强化政治引领。率先在全省开展“边疆党建长廊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堡垒先锋”行动,成立6个“国门大党工委”,抵边村组100%成立独立党支部,规范化党组织建设达标率99.8%,持续开展“红旗飘飘”工程和“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教育实践活动,各族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思想自觉、行动自觉更加坚定。
因地制宜发展富民产业。立足资源优势,重点发展橡胶、茶叶、水果、旅游、边贸等特色产业,持续抓好经营主体培育、利益联结机制完善、组织化就业等工作,建成各级农民专业合作社337个,形成景莱文旅融合村、龙利热带水果村、曼蚌边境贸易村等一批特色产业村。2023年边境村集体经济平均收入达到28.89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8万元。
广泛发动建好美丽家园。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推行机关帮基层、内地帮边境、强村帮弱村、万企帮万村“四个帮带”机制,开展绿化、美化、亮化、净化、文化“五化”工程,“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不断完善,生活垃圾处理率、生活污水治理率、卫生厕所覆盖率分别较2021年提高54、50、42个百分点,建成一批省级绿美村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助力今年上半年全州乡村旅游突破440万人次。
多措并举共创和谐乡村。充分发挥村民理事会、“老庚组”等议事协调作用,边境村“全科网格”和法律服务站实现全覆盖,形成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格局,打洛村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视觉形象覆盖率达100%,26个边境村成为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建设6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边境示范带,各族群众“五个认同”不断增强。
同心协力构筑安全屏障。扛牢为国守边政治责任,整合“党政军警民”力量建立强边固防共同体,积极推行边境联防所与抵边村寨“双挂钩”机制,探索形成“联防所+党员中心户+十户联防”守边模式,持续开展跨境违法犯罪问题整治,结成4对中缅、中老友好边境村,大广村、麻黑村获评云南省强边固防示范村,边境安全屏障更加稳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