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云南新闻9月6日电(胡俊峰)秋日,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市卫泸村作物长势喜人。走进卫泸村委会秧母塘村,田野中到处是村民们忙碌的身影,采收、搬运,一片繁忙景象。
“和烤烟一起套作的红薯和大豆是合作社与经销商谈好的订单,我家种了30多亩地,预计能增收5万多元。”算着这笔“丰收账”,村民徐云龙满脸喜悦。

今年 48 岁的徐云龙是秧母塘村人。“早些年,这些地比较散,机械化种植难以实现,这样大规模种植是近几年的事。”整理着刚采收的烟叶,徐云龙笑着说道。
秧母塘村共有 126户村民,1670多亩耕地。早些年,由于农业产业未整体规划,存在产品销路单一等问题,联农带农机制尚未形成,导致集体经济增收乏力。
近几年,在当地政府和上级部门的支持下,卫泸村委会种植合作社推动土地流转2697亩,当地烟叶工作站按照上级关于施行“烤烟+N”粮烟双优产业体系的工作部署,在当地政府部门的支持下,指导卫泸村规划形成了春季烤烟与大豆、红薯套种,小春季接茬种植油菜花的“1+3+1”种植格局,着力打造粮烟协同示范基地。
卫泸村种植型合作社联农带农模式探索通过“三管”为当地乡村振兴带来了新的思路,即“管人”,通过组织农户,联系政策扶持,鼓励量股入社,盘活劳力资源,实现就地就业,让农户参与分红。“管地”,涵盖土地托管、返租倒包,制定科学耕作制度,做好土壤保育。“管产业”,通过产业联盟整合资源,进行合理规划,获取产业订单,拓展产品销售渠道。

这几年,秧母塘村乡亲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一幢幢新房矗立而起,家里都添置了汽车。“放到以前,这些想都不敢想。”徐云龙说。
目前,秧母塘村民种植红薯200亩、大豆458亩。预计红薯亩均毛收入达3000元、大豆亩均毛收入达600元,村民能增收87万余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