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烟草专卖局寻甸县局紧紧围绕“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牢牢守住‘两条底线’”的总体要求,坚持以烟为主,紧扣“产业融合,烟农增收”这条主线,走出一条“烟叶+N”多元融合、一体发展的新路子,推动烟叶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绘就了一幅幅“乡村振兴”的丰收美景。
第一幅:“烟叶+粮油”,描绘烟粮融合新画卷
一块良田,如何既种出好烟,又实现粮食增产,让烟粮协同发展?寻甸县鸡街镇“烟叶+油菜”多元增收模式给出了满意的答案。2023年,为有效利用土地资源,加快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实落地,寻甸县局紧盯“以烟稳粮,以烟促粮,烟粮轮作,协同发展”目标,结合实际、提前谋划,周密安排、抓住节令,充分发挥烟后土地资源优势,在鸡街镇千亩连片的基本烟田上先行先试,大力推进“烟叶+油菜”双合同试点,延伸菜籽油加工产业链,让烟田成为藏粮的“良田”,在“协同”中完成土地“自我修复”,推动烟叶生产、粮食安全、生态协调发展,烟叶种植者实现了持续增收。
鸡街镇作为寻甸种烟历史悠久的老烟区,同时也是安徽中烟多年的基地单元2023年还与蒙昆公司开展了全保障定制化生产工作,平坦的坝区、适宜的气候、充沛的水资源以及发展成熟的合作社是发展多元种植产业的优势条件。鸡街合作社理事长李超介绍,“这是今年烟草公司指导我们打造的2000亩‘烟粮协作’示范区,这种油菜花花期长,花色饱满、籽大,含油率比较高,能比往年大约增产20%左右!”烤烟和油菜都是季节性较强的作物,在种植季节上不仅可以相互衔接,结合种养结合的目的,还可以达到改善植烟地块理化性质和提升烟叶品质量和产量的目的,为稳定烟田提供新思路。

第二幅:“烟叶+蔬菜”,描绘烟蔬融合新画卷
一片具有区位优势的烤烟种植示范区,如何既保证种植烤烟,又提高土地附加值,让烟蔬有效融合?寻甸县倘甸镇“烟叶+西兰花” 多元增收模式给出了满意的答案。土地流转,是烟区稳定的重要条件。多年以来,如何让土地流转更加高效便捷是寻甸县局常抓不懈的难题之一,有了土地使用权、经营权,规模化生产、烟叶轮作才能有序进行。为此,寻甸县局以倘甸凤合烟区产业综合体建设为契机,以合作社“土地流转中心”为平台,坚持“先集中-统调配-后流转”的模式,统筹“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种植公司”共同参与,实行“零差价”中介式规范化土地流转,在综合体附近完成土地流转5800余亩,流转土地每片规模在500亩以上,流转年限5年。同时,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流转的土地尽可能采取返租的方式推动土地经营权向种植专业户、家庭农场集中统一流转,推进烟区土地长期稳定流转、高效利用。
三月,沿着综合体海子片区的机耕路,田垄间长出的朵朵西兰花,给田野增添了一抹绿色。“去年烟叶采收结束后,我们在烟站和合作社的组织规划下,将烟后的土地流转给蔬菜老板用来种植西兰花,这样我们也从‘一季收’变成了‘两季赚’!”倘甸镇烟农杨秀林说。把‘闲田’转‘活’,单流转烟后这一季,每亩土地又可以增加400-600元的收入,这正是促进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农业高质量融合发展的最好实践。

第三幅:“烟叶+养殖/饲草”,描绘烟畜融合新画卷
一个地区的农业产业发展,如何在烤烟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带动畜牧业同步发展?寻甸县河口镇与七星镇“烟叶+养殖/饲草”多元增收模式给出了答案。自2021年寻甸县纲纪烟区产业综合体建设以来,寻甸县紧跟“一县一业”养殖业,主动融入寻甸县“369”高原特色农业产业体系建设,以烟农增收为核心,探索“种养结合、以养促种” 烟农全程参与的一二三产业融合现代农业循环生产方式,引领带动全县烟区现代化发展。
小小黄金叶,串起产业区块链。寻甸县河口镇、七星镇因烟而富、因烟而兴,是全县重点打造的优质烟叶种植示范区,也是纲纪烟区产业综合体建设最大的辐射区。2023年,综合体“烟叶+养殖/饲草”运作模式在两地得以深化。“2023年,我们看到纲纪综合体建设的功山羊养殖场、饲草加工厂、有机肥加工厂,感到信心满满,所以两个合作社都扩大了肉牛养殖规模,饲草就在综合体建设规划下利用烟后土地统一种植、收割、加工,肉牛养殖产生的粪便又可以提供给有机肥加工厂做原材料,这样的模式是降低生产成本,增加收益的好模式!”一提起综合体循环产业链,河口合作社理事长熊发林充满信心地说道。近年来,通过与烟叶接茬、轮作、设施共用、资源循环等优势条件,两个乡镇烟农签订青贮玉米种植收购合同8600亩,光叶紫花芍3500亩,每亩至少增加800元。这不仅进一步完善了二产产业链,促进产品效能转化提高附加值,还实现了综合体外效益最大化。

这一幅幅新画卷,是寻甸烟叶产业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带动烟农增收的一个个真实写照。“四季无闲田,烟区无闲者!作为曾经的极度贫困县,助力脱贫摘帽不是我们的终点,而是我们助力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接续奋斗的起点!”助力农业发展、农民富裕和农村繁荣的新画卷正在寻甸热土上徐徐展开。
(作者:李梦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