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云南新闻7月28日电(黄昕然 陈明花 戚琪)7月21日-7月27日,云南大学联合同济大学、厦门大学等多所高校共同开展2024年全国生物科学“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野外联合实习”,22名师生作为支线项目参与者,前往中国热带雨林的门户——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勐仑镇,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热带雨林探索之旅。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是本次野外联合实习的重要一站。在这里,师生们不仅得以亲身体验热带雨林的生物多样性,更在专业引导下,对这片绿色宝库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来自云南大学的徐浩竣同学首日参观完环境教育中心后表示,“这次参观让我对热带雨林的生物多样性有了全新的认识,我迫不及待想要深入核心地带,感谢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昆虫多样性调查组的师生们穿梭在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勐仑片区的巴卡小寨中,他们的足迹遍布保护区的各个角落。在交错的树枝间,他们细心寻觅,捕捉到了竹节虫正在蜕皮;在参天大树的树根旁,他们蹲下身来,观察着那些在树皮下、落叶中的“蚂蚁行军”;在湿润的泥土上,他们轻柔地翻动土壤,探寻着那些在地底世界中繁衍生息的昆虫……同学们通过观察记录昆虫生理结构、生活习性、生长环境等信息,在带队教师的指导下不断充实着自己的生物知识库。


夜游是生科学子野外考察的必备环节,每一次光束的移动,每一次昆虫的展翅,每一次发现生物时的惊呼,都蕴含着对自然的敬畏。“有些生物只在夜晚活动,是一种生存策略,夜晚为它们提供了保护色,也为它们制造了避开天敌的时机。”作为本次野外联合实习的指导教师之一,同济大学生命与科学技术学院郭光普老师为学生们轻声介绍。学生们屏息凝神,观察到了毛耳飞鼠在树枝间穿梭、猫头鹰睁着眼睛立在树上、大壁虎伸出舌头捕食昆虫、步虫脊背在夜晚闪烁蓝色光芒等生命的“律动”。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王莲池的碧波之上,一片王莲巨叶承载着一个身着白裙的小女孩,小女孩的眼神欣喜又惊奇,示意她的妈妈赶紧按下快门键。植物园园林园艺中心的郗厚诚老师在池边指着这一幕向围拢的学生们解释道,“王莲载人的奥秘在于它的叶片边缘向上卷曲,叶片背面密布着中空而坚实的粗壮叶脉和刺毛,坚固的“骨架”得以形成,同时叶子内充满了许多气体,使王莲叶片具有很大的浮力。”学生们有的拿出相机拍摄王莲结构,有的拿出笔记本认真记录知识点。“王莲花同样蕴含着大自然的奥妙,它们夜间绽放,白天闭合,色彩遵循着‘一日白、二日粉、三日红’的规律变化。”郗老师的讲解拉开了观花组野外实习的帷幕。

为了讲解花朵的结构和传粉机制,植物园园林园艺中心的姜立举老师带领同学们在实验室解剖花朵的结构,“同学们观察后请告诉我,我手里的这朵马来良姜的花柱柱头位置在哪?”同学们纷纷回答,“柱头向上。”“没错,这是出现在姜科山姜属和砂仁属植物中的花柱卷曲性,它是一种独特的花柱二态性……两种花型的柱头通过相反方向的运动阻止自花传粉,从而实现精确的异型传粉。”学生们纷纷感叹于大自然的奥妙,小心翼翼地拿起镊子和解剖刀,自己开始了对花结构的细致解剖,观察隐藏在花心的秘密。从花瓣到花蕊,从雄蕊到雌蕊,从花柱到子房,花朵内部构造中的每个细节都折射出植物生存和繁衍的智慧。


本次野外联合实习中还邀请到了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环境教育中心副主任刘光裕老师,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主题为《花儿、鸟儿、鸡儿》的精彩讲座。讲座中,刘老师分享了他对大自然的深刻理解,更传递了一个重要信息:我们不仅要学习如何认识大自然,更要肩负起保护大自然的责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