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云南新闻7月2日电(廖娟)每天7点,毕云红的小店准点开门。这间面积不到10平方米的杂货店内顺墙放着两个货架,一个是老式的木货架,另一个是金属制成的可拆卸货架,店内的空余之处摞着几袋大米。看得出来,在满足村民们购物需求上,毕云红花了不少心思。
毕云红今年60岁,家住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市西三镇蚂蚁村。12岁那年,他患了脉管炎,治疗三年未果,失去了右腿,从此只能与拐杖为伴。
虽然身体残疾,但毕云红并没有消沉,除了力所能及帮家里干些农活以外,还承担着作为长子的责任。

1994年,家里分家,毕云红把家里已经盖好的两所砖瓦房让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留住老屋。与对象段荣兰结婚后,夫妻俩一起种地,共同撑起小家。
在弥勒市,西三镇属高海拔地区,受喀斯特地貌影响,地表存不住水,缺水问题一直普遍存在,村民们只能看天吃饭。“以前给庄稼浇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运水,路不好走,我腿脚又不方便,运回一车水要艰难很多。”回想起当时,毕云红说。
蚂蚁村是烤烟种植村,种烤烟是大部分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缺水的情况如不能有效改善,大伙儿实现致富困难重重。
前些年,为了改变此情况,弥勒市烟草专卖局在上级支持下,先后在蚂蚁村投资1123万余元修建了15个水池、3条管网系统、2个提灌站、6条沟渠、3条机耕路等基础设施项目,有效改善了当地的农业生产条件。
基础设施得到改善,毕云红和妻子的干劲更足,没几年功夫便从老屋搬进了新建的二层砖混小楼。
年岁渐长,毕云红的体力大不如从前,不能再干农活,在亲友的建议下,他将家里的一间屋子腾出来开杂货店,自己守店。
一开始,由于缺乏开店经验,毕云红小店的生意始终不见起色,弥勒市烟草专卖局的片区客户经理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结合小店的商圈和客源等情况,为他制订了个性化的营销方案,内容包括增加粮油米面等商品,以满足村民们足不出村的日常消费需求。
一段时间后,小店的收入比开店伊始有了很大提升,这让毕云红继续开下去的信心更足。
“在这里吃的用的都能买得到,不用跑到镇上超市了。”村里的小伙黄飞云拿着刚买的酱油说。回头客越来越多,毕云红的生意越做越顺,一家人的生活水平随之有所提高。
前几年,当地政府部门在蚂蚁村开展“美丽家园”建设,每户补贴3万元拆老屋、建新房,其余建房资金自筹,每平方米包工包料1000元出头,一幢住房20万元不到就建成。
毕云红赶上好时机,凭借着数年经营杂货店积攒的钱,盖了一栋小楼,打算给儿子当婚房。

如今,毕云红和段荣兰的女儿已经成家,儿子在城里打工,一家人的生活越过越有盼头。
“对于我来说,守着小店守着家,就是最大的幸福。”毕云红笑着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