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云南新闻4月30日电(时文枝)30日,随着“滇物——数字智能语境下的云南生态艺术作品展”在昆明市博物馆开展,多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探讨信息时代下生态艺术的未来发展。
地处中国西南的云南素有“动物王国”“植物王国”和“物种基因库”的美誉,是中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省份,也是中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宝库和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其独特的地理条件孕育了丰富的生物资源。
本次作品展,作为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信息时代智能化设计创新方法论研究》子课题“绿色IT的可持续发展与生物多样性的智能化保护"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同时,得到云南省教育厅“绿美云南建设中的生态设计”科技创新团队的大力支持。现场,集中展示了学员及老师在培训期间创作的百余幅精品。展览将持续至5月24日。
“该展以艺术的形式让我们从微观角度感受到近年来云南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工作所取得的成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云岭学者马勇称,未来的展览可以通过多语种形式讲好生态文明故事。
中国生物多样性影像专家范毅称,生态摄影并非简单意义的物种记录证件照,而是反映物种与物种之间的关系、物种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的摄影。“此次培训只是一个抛砖引玉,相信通过不断的沉淀与积累,将会吸引更多人关注云南生物多样性。”范毅说。
“此次展览精选的图片很有冲击力,与此前的结业作品展相比,更系统、更专业。”云南省民族艺术研究院编审、《民族艺术研究》期刊执行主编马云华称,今后可以从摄影专业技术入手,通过分析不同层面的价值诉求,多场合、多形式发挥摄影作品的价值。
“我们可以通过新技术运用,把拍摄到的图片进行大数据、AI技术处理,及时传递最新的科学发现。”西南林业大学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院长、中国鸟类学会理事罗旭说。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李维薇提出,可以通过生态摄影赋能美丽中国,通过图片让生物多样性与可持续利用更丰富的用时,推动科普内容的普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