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云南正文

当前位置:中新网云南频道 > 正文
讲述 | “消失”的麻风院,永不褪色的守望!
来源:中新网云南 编辑:刘丽慧 2024年04月29日 13:27

  20世纪中期,云南大理洱源县曾经是麻风病的高发地区。1951年,洱源县在炼铁乡的深山里成立了山石屏麻风院,集中收治麻风病患者。1981年4月,23岁的李桂科来到山石屏工作。那时的山石屏,没有公路,更没有通水电,有的只是180多位麻风病患者。40多年里,李桂科把最好的青春都奉献给了山石屏。作为十年三进山石屏拍摄的媒体人,云南广播电视台纪录片制作人、主任编辑曹玮,讲述他眼中李桂科的故事——

  五一节马上来临,想起了去年的这个时候,李桂科刚刚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我接到任务,去拍摄他的优秀事迹。

  这是我第三次接拍李桂科的片子。十年三次拍摄同一个人,这是我的职业生活中是唯一的特例。

  十年,无论是往日的山石屏麻风院,还是李桂科,都有了太多的变化。从专题片到纪录片,再到微电影,镜头下的李桂科,一次比一次自信,一次比一次从容。

  第一次:《情暖人间》 带领康复者走出地震阴霾

  2013年8月是我第一次拍摄李桂科。恰逢暑假,我带着助手缪灵前往,当时他还在云南艺术学院文华学院就读。

  那时,距洱源县炼铁乡5.5级地震过去不到半年,我们先到洱源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采访拍摄李桂科,随后又采访了李桂科的妻子女儿,第二天才跟随他去往山石屏。

  大地震损毁的遗迹随处可见,山石屏麻风院原先的土木房屋全都成了危房,康复者和他们的家人就住在救灾活动板房中,李桂科则住在救灾帐篷里。

  听到李医生回来了,几乎所有的人都出来与他打招呼,在两排救灾活动板房中间狭小的场地里,一下子涌出了几十个康复者……

  李桂科顾不上一路的风尘疲惫,对大家无微不至地嘘寒问暖,为康复者分发药品、剪脚趾甲、滴眼药水……我们也开机拍摄,在专注的工作状态中逐渐消除了面对康复者的紧张感……

  山石屏有集体过生日的传统,同一个月生日的人们集中在一天庆生。为此,李桂科从县城订购了两个大蛋糕。或许是因为我们四个外来人以及摄像机的闯入,即使是在分食蛋糕时,人们也只是在接过蛋糕时说声“谢谢李医生”,露出一丝丝笑意,大多数时间都显得局促不安。

  那次拍摄以《真情大爱——麻风医生李桂科》为题,在云南卫视《情暖人间》栏目播出。那时的李桂科,刚刚被大理州评选为“爱岗敬业模范”,并向省里推荐。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山石屏麻风院的灾后恢复重建能早日完成,带领大家走出地震的阴霾,将山石屏打造成一个生态旅游度假村。

  第二次:《幸福大理》 讲述麻风院变幸福村的巨变

  2016年承接大理州建州六十周年宣传片摄制任务,再次来到山石屏时,新建的钢筋水泥大桥横跨在黑潓江上。开车过江直达村口,3年前的救灾活动板房,被眼前宽大的院门、彩绘装饰的院墙代替。村里,是绿树成荫的花园、新型的太阳能路灯、二层的钢筋水泥楼……

  看得见的变化除了建筑,还有村民们溢满幸福的笑脸。

  这一次以“幸福”为主题的采访拍摄进行得异常顺利。面对镜头,村民们已没有3年前的局促与慌张,条理清晰地讲述着当下的幸福生活,自信激情地畅想着未来的好日子。

  李桂科也带着我们参观了卫生室、健康小屋、公共食堂等公共设施,滔滔不绝地向我们讲述着山石屏的巨变。

  再访山石屏的拍摄,最终成为五集纪录片《幸福大理》的一部分。镜头前的李桂科,更轻松自然,视野也不再局限于洱源、大理、云南。山石屏生态旅游度假村的愿望已经实现,他正谋划着建设一个“麻风历史博物馆”,将山石屏麻风病患者曾经的不幸与艰难,永远封存于历史博物馆中,以朴实生动的形式来展现山石屏麻风院跨越60多年的变迁,让山石屏成为中国麻风防治成效的一个缩影,成为人们了解麻风历史、科普麻风知识的重要阵地。

  第三次:初心《守望》 医者仁心书写无疆大爱

  2023年5月,大理州委组织部、洱源县委组织部计划以李桂科先进事迹拍摄一部微电影,用于党员教育及今后山石屏疗养院党员干部宣教点展播。

  对于李桂科这样一位还健在于世的先进人物的影视化创作,如何做到“戏剧性”和“真实性”兼顾平衡,又如何做到新媒体传播语境要求的故事性与共情力?在与李桂科等相关人员多次深入沟通后,我们决定以真实故事为基础,将部分事件发生的时空进行重构,采用“演员扮演+真人出演”,“真实再现+戏剧重构+纪实拍摄”的手法来创作拍摄。

  山石屏麻风院建成于1953年,李桂科1981年来到这里时,还住着180多名麻风病患者。经过李桂科和同事们的努力,他们在1990年已全部治愈。此后的30年间村里的变化,这段故事又怎么讲?

  以《守望》为题,我们找到了李桂科基于“我的孩子即使缺失一点点父爱,至少还有完整的母爱……”这一朴素的“人性之根”,聚焦于他对麻风病康复者的子女视为己出,倾心关爱,成为了他们人生“摆渡人”的感人故事。

  1990年中秋节、1993年9月1日、2008年洱源一中的家长会、2013年10月洱源县事业单位招录面试前夜及发榜日……这几个重要的时间节点所发生的故事,康复者子女代表与李桂科的子女两条线平行推进,构成了微电影的主要内容;用2017年2月李桂科退休前夕、2020年山石屏村的中秋节作为尾声,在纪录片与剧情片两种类型之间无缝切换,呈现出了一种对英模人物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

  在拍摄过程中,得知是为了再现昔日山石屏麻风院的故事,宣传李桂科,除两位因病卧床者之外,山石屏村全部康复者及家人都积极主动参与了拍摄,这是他们第一次参加剧情类的影视拍摄,他们有的坐着轮椅,有的相互搀扶着来到拍摄现场,尽力理解着导演的指令,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导演喊停之后,他们会围到监视器前一同查看回放,提出他们的意见,向我们讲述当年的山石屏,讲述当年的李桂科,还有当年的他们……几乎每一个镜头都是经过村里的人和李桂科的认可,才算是通过。

  全体演职人员都被他们今天乐观积极的精神所震撼,被他们与李桂科亲如家人的相互守望所感动,被李桂科四十余年的默默奉献所折服。

  拍摄期间,我们曾偶遇前来参观学习的昆明理工大学医学院师生。有同学问我:“怎么看待李医生多年的坚守?”我想起了两句诗:守得云开见月明,静待花开终有时。李桂科最感人的是他40多年的坚守:早年对麻风病患者治疗的医者仁心,后期对康复者不离不弃的无疆大爱。

  李桂科是共产党员,是当时县麻风防治人员中唯一的共产党员,也是第一个走进山石屏麻风院的健康医生。党把他派到山石屏,他就坚守阵地,这是党的纪律,也是他入党的初心。

  在创作中,我们注意凸显李桂科“人性的善”这一底色,更着力彰显他将“人性光辉”升华为“党性自觉”的坚守。这一坚守,就是40多年……

  党的二十大代表、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最美科技工作者……荣誉接踵而来,初心从未改变。

  我何其幸运,得以三次用影像,记录下一名共产党员的忠诚与担当。(完)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