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云南正文

当前位置:中新网云南频道 > 正文
绝版木刻拓创者贺昆:从“有形”到“无象”
来源:中国新闻网 编辑:刘丽慧 2023年08月29日 17:21

  中新网普洱8月29日电 (胡远航 尹敏)20世纪80年代,一批身处中国西南边陲的艺术家大胆创新,开创一种全新的木刻版画表现技巧——绝版木刻,成长为中国四大版画流派之一。近日,中新网记者走进绝版木刻发源地——云南普洱,专访版画名家、绝版木刻拓创者贺昆,追溯绝版木刻谱系,感受贺昆从“有形”到“无象”的艺术探索。

  贺昆,1962年生,云南省普洱市人。作品曾获全国美展金奖、银奖,展出于英国、德国、荷兰、美国、法国、葡萄牙、意大利、加拿大、巴西、澳大利亚、日本、韩国、越南、新加坡等多个国家,并为中国美术馆、大英博物馆等国内外机构收藏。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版画艺术委员会委员、云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等。

图为贺昆(左一)在创作。尹敏 摄
图为贺昆(左一)在创作。尹敏 摄

  贺昆是云南画家中的佼佼者,更是中国绝版木刻最具代表性的画家之一。“绝版木刻”是一种简称,其学名为“原版油印套色木刻”,是以郑旭、贺昆、魏启聪等人为代表的一批画家,在传统套色木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技法。它突破了传统套色木刻“一色一版”的制作程序,将一幅画所有的色版都集中在一块版上,采用边刻边印逐版递减的创作方式来完成,刻印版画的过程也是自然毁版的过程,因而被称为“绝版木刻”。

  “传统版画多版套印的方式比较耗材,用一块版来进行创作更适合身处西南边疆的我们。”贺昆如是解释绝版木刻的由来。在省材的同时,相对于多版木刻严格的技术限制,绝版木刻的“减法”创作方式及充满偶然性、灵活性、不可重复性的创作过程,也给了艺术家自由探索的空间。

  这一自由肆意也表现在贺昆的版画作品中。其作品以果敢的高饱和度色彩与不拘绳墨的刀锋著称。早期的《秋歌·发白的土地》,以现代观念解构形体,用神秘的气氛挑战传统审美模式。世纪之交的《原野》《圣土》等,以点、线、面、色的自由穿插,随意叠和构成纯粹唯美的世界。后来的《新农村》《南行记》《妙曼的沃土》等系列作品,又在民俗语境的幻化中体现出画家对南疆村寨平常人平常生活的关注与思考,在繁复中直抵大雅。

图为贺昆作品《希望的田野》。贺昆 供图
图为贺昆作品《希望的田野》。贺昆 供图

  著名版画家代大权曾评价贺昆的金奖作品《原野》称:画面中黄与蓝、红与绿、橙与紫等具有强烈反差的对比色毫不避讳地一拥而上,粗犷或精致的刀触很从容地比肩而行,整体的视觉效果又是那么和谐丰润,令人叹服。他在画幅中将作为形式语言的色彩寄托于纵横画面的刀触,不同口径的刀触肆虐奔突如同夜空中喷溅的礼花,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同时又透过横亘于画面的几层山峦,沉稳和缓地平行于画面来达到收放有度、张弛自如的效果。

  事实上,在1984年接触版画之前,贺昆主要是画水墨画。正是绝版木刻自由、灵活的表现形式,让他在其版画创作中融合传统水墨的用笔和意境、民族文化中特有的大胆用色和质朴线条,以及表现主义独特的气氛和高度提炼的造型,探索出自己的艺术语言。

  “我的版画作品里面的构成和元素,来自于画水墨画的功力和转化,也包含我对生活的土地及人类文明的观照。”贺昆认为,好的艺术创作要塑造新的审美和新的表现形式,同时也要抽出生活的土地的灵魂,展示自己对世界的认知和思考。

  贺昆作品中“抽出”的云南“灵魂”,是丰富且多彩的、强烈而质朴的、鲜明又率真的,天空像五彩缤纷的花布,山是熠熠发光的宝石。这些特质,吸引了不少外国艺术家的关注。早在20世纪90年代,贺昆就频繁参与国际国内版画交流。在东西方往来30余年后,他坚定“在行走中学习,在反省中思考,在比较中发现,最终回到笔勤”的艺术态度。

图为贺昆作品《景迈山》。贺昆 供图
图为贺昆作品《景迈山》。贺昆 供图

  “最开始去国外也会有无法融入的孤独感,但往来的多了就开始慢慢观察东西方的差异。大家的生活方式、认知角度可能有些不同,但都在表达对人性共同的守望。”贺昆称,一个艺术家始终是站在一方水土上养成的,同时也生活在一个具体的时代中。大家都是基于自己的时空,表达一种审美和思考。几十年下来,他的创作慢慢呈现出他存在的人生价值。

  相比以往的代表作,贺昆的新作出现一些转变。如《问天》系列,一改过去多版多色的表达方式,以橙、黑、白几大色块勾勒天空、高山、村庄,孤立一人仰天长视,发出向天之问。图式简洁明了,但思考的空间反而加强了。同时,其版画语言依然明晰。

图为贺昆作品《问天》。贺昆 供图
图为贺昆作品《问天》。贺昆 供图

  贺昆解释,出现这样的转变,在于自己越来越“静态”。“地球在浩瀚的宇宙当中,只是一个非常不起眼的星球,但是它承载80亿人类的文明。”贺昆说,作为一个艺术家,他想呈现这个时代人与宇宙的关系,呈现人类在思考什么。

  有评论家称,贺昆从过去的“有形”走向“无象”。但在贺昆看来,“是变了但又没有变。艺术的探索,都是为心灵情感的自由宣泄而创造。”(完)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