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棵烟苗移栽完成后,杨福勇看着整片的烟田,深深感慨道:“不一样,不一样喽!种烟技术的改进可太大了。我这个以前种烟的老把式,现在成了‘门外汉’,不会种烟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事情还得从二十年前说起,杨福勇是宜良县阳宗镇北斗村的村民,三十出头时候,家里种了一万棵烤烟,折算下来大概十二亩多烟田。那年头种烤烟收入也算稳定,他们的小日子过得平稳安乐。但随着种植蔬菜的利润优势逐渐凸显,村里大部分村民都纷纷改种蔬菜了。杨福勇观望了一段时间,最终也决定改种蔬菜。他选择了西兰花和香菜种植,一年的收入非常可观,这一种就是近二十年。但情况在2018年发生了变化。为加强高原湖泊阳宗海的生态环境保护,按照保护阳宗海的政策要求,推进阳宗海上游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禁种农残较高的蔬菜。近几年随着对保护自然生态重要性的宣传,村民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也有了很大提升,但毕竟影响到了自家经济收入,他们还是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中。
其实宜良县人民政府与云南省烟草公司昆明市公司宜良分公司早就结合阳宗海周边土地的情况与市场需求等诸多因素进行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和论证,最终确定由宜良县人民政府主导、宜良县烟草公司主推打造万亩农业综合体项目,既着重解决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帮助村民转变种植结构,逐步摆脱对农药化肥的依赖,又能进一步提高当地的农业生产水平和产品质量,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在广泛的宣传下,村民们都放弃种植蔬菜,按照项目规划,有的改种烟叶和粮食作物,还有的像杨福勇这样有门手艺的去做其它活计了。
2022年年初,宜良县烟草公司汤池烟叶收购站副站长唐继平走访村民,挨家挨户地介绍最新的种烟政策。来到杨福勇家时,看到了杨福勇在家里眉头紧缩,一言不发,脸上一片苦恼和茫然。唐继平关切地询问了情况后,得知是杨福勇的活计无法继续,正愁着未来的出路。唐继平详细介绍了万亩农业综合体项目,可按照节令实现烟叶和其他作物轮作,并仔细为杨福勇预算了成本收益。杨福勇听得很认真,紧缩的眉头逐渐舒张开来。短暂沉思后,他用低沉但有力的声音说:“就这么干!烤烟我二十年前种过,现在我重新种烤烟!”
说干就干,随即杨福勇向村合作社申请了60亩地,签订了两年的承租合同。可他的重种烤烟之路并不顺利。刚开种没多久,杨福勇就发现按照二十年前种植烟叶的老办法,不仅费时费力费人工,种植进度也远远不如预期。正当他急得一筹莫展的时候,宜良县烟草公司和汤池烟站工作人员都一起来进行指导。杨福勇转变思想观念、及时改良种植方法,利用全机械化按时按质按量种完了60亩烤烟。“以前的老方法是行不通了,从选苗、育苗、移栽到烘烤,每一环节我都是一步步从头学起,可真像是一个刚入门的新伢子啊。”说到这儿,杨福勇摸着头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

现在的杨福勇每天都很忙碌,除了忙着学习最新的烤烟种植技术,还时时拿着手机聚精会神地看着。当被问到在看什么时,这个朴实的汉子忙将手机推到大家面前,“这个软件叫学习强国,上面啥都有。作为一名党员,我每天都点进去学习党的理论知识,看看国家又有哪些助农惠农的好政策。国家政策越来越好,又有烟草公司的帮助和指导,烤烟价格稳定,收入有保障,我们就有了定心丸。”

万亩农业综合体项目是“烤烟+N”的多元产业融合,村民们在种植完烟叶后,还可以轮作其它粮食作物,对烟农来说那是多途径增收的好办法。在今年的谷雨时节,杨福勇在地头清理土地,为烟苗移栽做准备。“去年我种烤烟有二十多万元的收入,等今年年底收完烟,我就要轮作种蚕豆,到时候肯定也能卖个好价钱。我还要向村合作社再申请多种40亩,明年我要种一百亩烟叶!”杨福勇计划着。
时代在变,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在改变。绿色生态和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已逐步成为乡村蝶变进行曲中的主旋律。不变的,是这位党员烟农对家乡热土的挚爱和永远跟党走的无悔初心。
(作者:中国烟草云南进出口有限公司下属云南云辉货运有限公司 胡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