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云南正文

当前位置:中新网云南频道 > 正文
丝丝匠心志
来源:中新网云南 编辑:王旌亚 2023年01月17日 11:31

  中新网云南新闻1月17日电(史清英 杨栩槿 者秋琳 李忠发)在云南中烟红塔集团玉溪卷烟厂前进的道路上,不仅有统筹谋划、科学布局的“指路人”,更有务实笃行、精准落实的“筑路者”。这些“筑路者”,在各自的生产岗位上用自己的匠心,筑实了工厂前进的每一步路,他们是生产一线一位位普通的操作工人。

  丝丝匠心志——悟到深处

  在玉溪卷烟厂制丝一车间,有一位外号“大厨”的操作工,他叫张玉海。在烘丝工序工作的十余年里,他一直以“悟厨艺”的想法,在烘丝工序上不断钻研,以“悟到深处”的匠心在质量保障和提升上一直努力着。他的工作岗位工序生产线繁长,设备控制点多,一些突发情况很容易被忽略,对生产造成或大或小的影响,但张玉海工作非常细致,总能在系统预警发出之前及时发现端倪,在预防阶段将问题扼杀在摇篮里。有的数据在工艺标准中没有相关要求,因此极易被忽略,但他在设备自检时,总能敏锐地发现异常,当即针对相关设备进行检查及时解决问题,避免产品质量问题的发生。张玉海通过“悟”总结出了很多工作技巧,并且无私传授给同事。对工作满腔热血不难,难的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皆能如此。

  丝丝匠心志——做到细处

  车间的潘文,自1996年到中控室工作至今已经有26年了,对每一项操作流程早已是驾轻就熟、游刃有余。但即便如此,他对待工作依然是兢兢业业,从不懈怠,在日常的工作中时刻以“干到细处”的匠心原则要求这自己。“每天接班都要检查参数,尤其底带速度是最容易被人忽略的地方,这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加香段香精加入总重量要比实际确认重量多1.5kg,千万别小瞧这区区1.5kg重量,工艺质量标准中加香比例的精度标准全看它了”……作为中控组长,看到其他中控操作工不规范或是有疏漏的地方,潘文总爱“唠叨”几句,不厌其烦地叮嘱应该注意的各种事项,似乎有着说不完的话。可平日里的潘文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寡言少语,显得格外深沉,与工作中的他判若两人。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在中控室工作的26年里,潘文养成了一个习惯,每次遇到新的问题,他都会仔细琢磨,然后写在纸上,附着满满当当的字迹再去修理组找修理工讨论,并带领班组同事集中分析研判,对故障问题形成固化标准措施,用“做到细处”的匠心,完善各项突发情况的处置方法和预案,尽量减少事故可能带来损失。

  丝丝匠心志——思到远处

  与大多数生产车间一样,制丝车间的日常工作单一而重复,好像只需要按部就班完成每个步骤就行。但总有人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保持思考和学习,时刻“思到远处”的精神严以律己,胡庆东便是这样的人,他凭借多年经验总结出了不同季节、不同气候、不同时段、不同入口物料水分时如何设置出口水分设定值、物料流量来保持出口物料水分的方法,他所生产的批次的生产质量控制稳定性总是会比他人的稳定。

  “第一次跟着胡庆东师傅做生产前的准备工作时,师傅一边自检一边向我介绍各项操作的意义和需要关注的问题,当时的我只觉得这个身材消瘦的师傅精力旺盛,对于工作一丝不苟,却不知道师傅还有自己的‘独门绝技’。第一批物料平稳过料时,看着不断抖动的出口水分线,我不知所措,担心水分会超出工艺要求。胡师傅只是平静地调整参数,而水分就像一个顽皮的小孩,虽上蹿下跳,却从不越过红线。我疑惑地问师傅‘是有什么控制水分的秘诀吗?’。他笑笑说:‘也没有什么秘诀,就是善于观察和总结,就知道要怎么调整参数了。’”这是一位新员工同事的回忆。胡强东就是这样将可能影响质量指标的环境因素、设备因素等的调控经验内化于心,以“思到远处”的匠心成为车间不可或缺的“活字典”。

  丝丝匠心志——干到实处

  车间的李富贵自工作以来三十余年间,扎根切丝、切梗工序,兢兢业业,无私奉献,以“践到实处”的匠心坚守着切丝与切梗工序。当玉溪卷烟厂引进第一批国外设备时,李福贵就紧跟外教学习切丝机、切梗机的操作技能和故障排除方法,有着坚实的理论与操作基础。工作中,三十年如一日,李福贵每天都会提前半个小时来到工作岗位,进行开班前对设备以及相应开关阀门逐一检查,并进行试运行,极大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故障,提高生产效率。生产过程中,经常巡检设备的运行情况,物料的质量以及详细做好生产情况和数据记录。对于生产环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保持地面、工作台的干净以及工具箱的整洁,并且也要求所带学员保持生产环境的卫生。在带学员过程中,要求严苛,以身作则,将自己所掌握的操作技能、操作经验、排故方法毫无保留的教授与学员,并在他的督导下,要求学员尽量自行操作。且经常会通过操作测试、排故测试的方式来检测学员的学习情况。工作中一丝不苟,严于律己,认真负责,以致每有新学员,都会在他的带领下快速、高效的掌握设备的操作技能。

  李福贵在坚守岗位的三十余年里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为车间培养了众多技术型人才,“红塔精神”在他身上得以体现得淋漓尽致,用 “践到实处”的匠心授道精神助力工厂人才培养。

  正是这些默默无闻、兢兢业业在自己的操作岗位上坚守匠心的操作工们组成企业发展的主力军,筑实了奋进道路上的每一步路。(完)(推广)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