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正在修理的机器就停下脚步询问故障原因,讨论寻找修理方案;在劳模创新工作室里,他会一边琢磨手中的零件,一边拉着有经验的师傅反复请教……工作20年,他从生产操作岗位上的新兵,成了技术修理岗位上的专家,他就是云南中烟红塔集团玉溪卷烟厂卷包二车间的副主任邱仕强。
2020年11月24日,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作为受表彰的全国劳动模范,邱仕强身披绶带,手捧证书,胸前挂着闪耀的奖章,心中无比激动与自豪。他说:“要以专业的态度去追求技术的极致,做一名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新时代劳动者”。

磨炼与执着
工作20年,邱仕强经历过多个岗位的锻炼,每“挪”一个岗,他就有新的进步和突破。
当操作工时,他除了跟师傅学习外,每天与修理人员进行交流,寻找机会协助参与维修,自学大量的设备技术书籍,他的电脑里装满了各式各样的设备原理图。成为一名修理工后,他凭借扎实的技术代表集团备战全国技能竞赛,为强化理论水平,他坚持在每个清晨背诵英文单词,从一开始被大家嘲笑发音不标准,到后来专业词汇能脱口而出,他把进口设备的“洋教材”彻底转化成了自己的技术;为了提升操作速度,他不仅熟练教练们设置的故障点,还常常把自己换位到教练的角度,想方设法设置故障点“为难”自己,反复琢磨钻研,直至将故障完全排除。最终,凭借着对技艺执着的追求,他夺得了比赛的第一名。
在车间,邱仕强被同事们称为“设备医生”,哪一台设备“头疼脑热”了,“萎靡不振”了,“消极罢工”了,经过他“望、闻、问、切”的把脉问诊,总是能够及时治病救“机”。当有人向他请教怎么才能拥有像他一样精湛的技术时,他说:“没什么诀窍与天赋,想成为技术专家,唯有无止境学习。”
热爱而无畏
邱仕强对机械的热爱,是从幼时家里的一辆自行车开始的。
和别的孩子不同,邱仕强拿到自行车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它拆成一堆零件,然后按照说明书再组装起来。当时,刚上初中的他看着自己组装起来的自行车能够正常使用,第一次感受到满满的成就感,从此开始痴迷于机械。
进入红塔集团工作后,能够每天和自己喜欢的机械打交道,让年轻的邱仕强对机械更加热爱。但一路走来,他感受到了成长的欣喜,也有过迷茫。2003年,一场意外导致他右手拇指残缺,对于一名高度依赖“巧手”的修理技术人员而言,这简直是致命的打击。放弃还是坚持?年轻的他陷入了迷惘。最终,在车间领导和同事的鼓励下,邱仕强决定坚持自己所热爱的修理事业。他开始训练左手完成工作,20多年的习惯想要改过来很难,他只能比别人多花两三倍的时间来训练。
传承中创新
邱仕强最为自豪的,不是让人称赞的精湛技艺,也不是让人羡慕的各项荣誉,而是以邱仕强命名的劳模创新工作室带出的一大批年轻技术骨干和优秀教练团队。他常说:“我不仅要实现自己的匠人之志,更要帮助更多的年轻人实现匠人之梦”。
依托“邱仕强劳模创新工作室”及车间支部“党员当先锋、劳模作表率”工作的实施,邱仕强时刻将“劳模”和“党员”的身份所承载的责任挂在心上,传承“传帮带”传统,创新开展《奋斗有我》主题分享会,指导并鼓励员工学习技能、参与竞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技术岗位上成长了起来,越来越多的党员主动向邱仕强看齐,邱仕强的徒弟也开始成了修理组的骨干成员。为了在车间创新创效中充分发挥劳模创新工作室的优势,邱仕强带领团队围绕设备维修中的重点、难点环节,开展了一系列技术革新、设备改造、管理创新和课题攻关等探索实践活动,取得了多项成果。
作为受大家尊重的师傅,邱仕强的谦虚和淡泊是徒弟们最为佩服的。他明白“教学相长”,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够跟上科技前进的脚步。车间里,常常能看到他和年轻人讨论如何使用专业软件进行零部件的创新改进,遇到不懂的,他也会向年轻人请教,像当年刚工作时的小学徒一样认真记录。
邱仕强,一名专心钻研技术的工匠,一位持之以恒努力工作的劳模,他有着对技术精益求精的追求,有着面对困难大勇无畏的工匠志气,也有着毫无保留传承技艺的工匠气魄。面对骄人的成绩,他说:“我选择了修理,就要持之以恒、精益求精把它做到最好,才不负初心。我庆幸自己生活、工作在一个培养并重用人才的时代,时代呼唤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企业需要敬业爱岗的优秀员工,恰逢其时,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劳动者,我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情。”
(作者:李思璇 杨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