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云南新闻7月29日电(木公)一年前,云南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双语宣讲理论实践小分队前往丽江市古城区纳西族传统村落普济村,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双语宣讲”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参加了普济村乡村振兴工作启动仪式。如今,一年过去,这个村的乡村振兴工作进行得怎么样?有哪些变化?下一步怎么办?围绕这一系列问题,近日,小分队再次走进普济村开展连续性的跟踪调研。

普济村位于丽江坝西山片区,有69户285人。村内自然风光秀美、人文风貌独特,2014年被列入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多年前,村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农民要致富,关键在养猪,只要养起猪,有房又有车。”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全村近一半村民从事泔水猪养殖,由于缺乏科学指引,村里到处私搭乱建、乱堆乱放成风,污水横流、臭味熏天,原有菜地、果树被破坏,环境一度变为了“脏乱差”的城郊结合部反面典型,村子如何转型成了当时最棘手的问题。

2021年,普济村一组换届产生了新一届的村委班子,和茂根当选组长,和茂根把发展作为村子首要目标,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弘扬传统革命精神,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同时对各种乱象进行了全面的治理,拆除危旧房屋、修整村里道路、绿化硬化、户厕改造、风貌改造....。。普济村全体党员群众下定决心,共同参与、共同发力,攻坚克难,走出了一条提升人居环境促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几天来,小分队在普济村看变化、访实情、听民声、话发展,深入到普济进行“沉浸式”调研。

普济村通过道路改造、个别农户搬迁等方式,改扩建了一条12米宽的通村道路、一条6米宽的通户道路。69户村民中有51户主动拆除了部分院墙、大门、房屋,累计自行拆除不和谐建筑1.3万余平方米,确保了规划蓝图得以落实。
“我家原来的老房子非常破旧,东面是猪圈,脏乱差很明显。今年村里有规划以后,就开始重新修建了房子”,普济一组村民和雪娟在拆除危旧房屋过程中,她发挥一名党员的带头模范作用,率先进行了房屋改造。
如今的普济村,村道得以扩建,宽敞干净的石板路四通八达,曾被猪圈、污水侵占的花园、果园、菜园得以重现,古井文化遗迹得到修复,村内古树得到挂牌保护,恢复了“吃得到乡味、听得到蛙鸣”的古村落景观。村子里,崭新气派的牌坊,设施齐全的广场,鸟语花香的公园,错落有致的民居建筑,一幅恬然安逸的美丽乡村景象。
和茂根说,“我们不等不靠不要”,他介绍,规划一经确定,全村村民一致决定将集体账上仅有的300多万元资金全部投入到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当中。普济一组被列入古城区“一村一品”乡村振兴精品示范村,同时也安排项目资金2000万元投入到建设当中。
普济村的人居环境提升整治在丽江古城区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截至目前,接待区内外村组代表前来观摩,现场汇报讲解100余场。普济村成为了古城区“典型引路法”生动的实践,成为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普济经验”。

和茂根介绍,目前,普济村居住环境盆景化、产业发展特色化、村庄建设品质化已初见雏形,到2025年,将打造成为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山水观光、康养度假、摄影旅拍为一体的旅游生态新区。
小分队队长和松鹏说,“走进田间地头开展田野调查和社会实践,让同学们在实践中深刻理解相关的政治理论和中国政治现实,真正理解了精准扶贫至乡村振兴的历程,探索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我们将乡村土地上亲眼观察、亲身体会的‘普济经验’撰写成调查报告和论文,使自己从参观者变成体验者、传播者、传承者。”(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