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云南正文

当前位置:中新网云南频道 > 正文
诗引导你重新关注生活——首届大益文学双年奖获奖感言之二
来源:大益文学 编辑:洪沂 2022年07月28日 23:41

  吕德安,1960年出生。诗人,画家。八十年代初期与诗人画家同仁创建诗社《星期五》,并成为南京著名诗社《他们》的主要成员,此间著个人诗集《纸蛇》、《另一半生命》,诗集《南方以北》。1992年旅居美国纽约,以画谋生,创作长诗《曼凯托》。1994年获首届《他们》文学奖,同年国在福建家乡北峰筑居山中,创作长诗《适得其所》,同时大量时间投入绘画创作并参与北京牟森戏剧车间从事戏剧实践。1998年再度出国。这期间出版诗集《顽石》,2011出版诗集《适得其所》。同年获云南高黎贡诗歌主席奖。2011年参与创建“星期五画派”。2012年兼职“影响力中国网”诗歌主持。2014获《十月》文学奖。2014获“天问”诗歌奖。2013进驻北京工作室专业从事绘画创作。

  授奖词

  沉静的节奏与素朴的意象,田园胡不归与挚友安在哉……吕德安的《在埃及》延续他一贯的空灵神性,延续了受益于城市却发出不容置疑的小声反驳;最寻常之物也逃不开悲悯的眼睛,漫行天下的步履虽沉重又桀骜而笃定;于是忧伤更像终极的忧伤,孤独更像终极的孤独,祝祷更像最后一次祝祷;当下与过往的阡陌交错,令高贵的言说也变得多余,令荒芜又拒不接受荒芜的喑哑充满了力量。

  获奖感言

  我非常荣幸拙作《在埃及》获得首届大益文学双年奖最佳诗歌奖,并由衷地感谢该奖项的评委们给予我如此珍贵的殊荣!当我打开邮箱收到这份意外的惊喜时,我正在美国西雅图正常居家自我隔离,窗外夜幕刚刚降临,四处浓罩着某种社区式的患病似的寂静——就目前全球疫情而言,这道寂静已经意味着普遍的困境——在诸如此类的情况之下,我的感激之情不免带着几分沉重。

  我想起远在中国云南的《大益文学》,近年来它一直是高品质的民间文学刊物。我有几个一流的诗人朋友是大益文学院的签约作家,同时在该刊物上发表作品——我也有幸在那里刊登过诗作,虽然不多,但每次在云南参加文学活动,碰到它的编辑,都会直觉到他们身上那份对文学坦然正面的持守,给人以某种志同道合的信任感。因此,当我获悉自己得获,虽诚惶诚恐——我相信被评选的有很多比我优秀的诗人作品——又为自己承蒙如此赏识而深感荣幸。

  同时,我也衷心祝贺首届大益文学奖得以问世!在这个非常历史时期,它象征着文明之必要。借此机会,我愿意简单谈谈自己创作的一点体会:在写拙作《在埃及》的那段时期,我曾私下称之为“转述的诗”,意思是诗是返原现实的一个动作,一个途径,或诗原来就在那里,诗原来就是那样,我们所做的一切努力只是把它转述而已。这听起来像是对写作的自信,但我更愿意它指的是,对诗的一种敬畏和对生活的丰富性心怀谦逊,或这种转述意味着你必须首先学会倾听。诗总有你未说出的,或不能妄言的,后者让我对应用口语加以谨慎——而倾听有助于识别它们。诗在你听到或看到的某处,要求着完全的专注和一次圆满的行动。我这样说很虚幻,但是它有时却是写作时一种真切的体验。最重要的是,诗引导你重新关注生活,仿佛生活本身就是一个语言装置,而诗歌写作仅仅是它的一部分,或者作为一种常态性现场,生活指望着一切语言形式的活动都能在那里获得方式和意义,但它必须先去属于生活而后才去属于自己。这才有了现实是永远是悬挂耳边的那个现实:当我们写诗时我们在做什么,抑或我们相信什么,当你在做着你认为在做的事?

  这是抛砖引玉,也是每个诗人会遇到的要命的追问,它在当下危机重重的今天,尤其显得咄咄逼人,且意义更为重大和紧要。

吕德安2020写于西雅图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