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云南正文

当前位置:中新网云南频道 > 正文
在地震废墟上建起的“幸福美丽新家园”
来源:中国新闻网 编辑:刘丽慧 2022年06月17日 09:37
图为恢复重建后的鲁甸龙头山镇。 李嘉娴 摄图为恢复重建后的鲁甸龙头山镇。 李嘉娴 摄

  中新网昭通6月16日电 题:在地震废墟上建起的“幸福美丽新家园”

  时至盛夏,云南省鲁甸县龙头山镇气温接近35摄氏度。孩子们在鲁甸地震纪念馆前的水池里嬉戏打闹,老人们在纪念馆高墙下纳凉聊天,近处新房林立、远处青山叠翠……

  鲁甸,位于云南东北昭鲁坝子西南,古称“朱提”,自秦凿五尺道和汉筑南夷道后,这里就是中原文化传入云南的重要通道和“古南丝绸之路”的要冲。

  2014年8月3日,6.5级地震突袭鲁甸,造成617人死亡,112人失踪,3143人受伤。走出地震阴霾八年后的鲁甸,人们已在废墟上建起幸福美丽新家园,并正依托宜居宜游的生态气候、悠久的朱提银文化、新兴的花椒产业、永载史册的抗震救灾精神,将当年震中龙头山镇打造为集历史文化、抗震救灾、乡村振兴为一体的特色旅游小镇。

图为异地安置的甘家寨。 李嘉娴 摄

  “重生的村庄”甘家寨

  当年,甘家寨在地震中被滑坡体整体掩埋,成为消失的村庄。震后,政府引导甘家寨村民搬迁至龙头山镇集中安置。当记者走进“重生的甘家寨”,只见一排排白墙青瓦的楼房前种着花草树木,平整的小广场上安设着健身器材,路灯、太阳能灯等,一些人家门口停着汽车。

  现年78岁的邹体富和76岁的甘正芬老两口居住在一层半砖混结构小楼里。经过三角梅盛开、挂果葡萄树的花园式院落,步入一楼客厅,电视机、饮水机、茶几、沙发等家具一应俱全,二楼专门设计有晒台。

  甘正芬抱着孙子对记者说,她两个儿子一个跑乡村客运,一个开火锅店。她每天起床后,到附近的广场和街上转转,买点菜,白天照看孙子。“现在是住得好、吃得好、心情好。”她说,一直有个心愿,想去北京看看。

  像邹体富和甘正芬家一样,如今的甘家寨处处焕发着勃勃生机,户数由地震前的89户增加到91户,人口也增加了55人。有的人家在自家小院开起农家乐、客栈,有的跑运输、做生意,年收入最高的人家达到60万元,最低也有7万元。社区配套建有中小学、幼儿园、集市、医院,居民们过上了出门不沾泥,抬脚就上车的新生活。

  甘家寨涅槃重生是鲁甸6.5级地震恢复重建中的一个缩影。昭通、曲靖两市的鲁甸、巧家、昭阳、永善、会泽5县区,按照“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家园”的要求,坚持灾后恢复重建和脱贫攻坚一起抓,百万受灾民众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远超地震前,生产生活方式也发生了质的飞跃。

图为鲁甸光明村的花椒产业。 李嘉娴 摄

  新兴的花椒产业

  从龙头山镇驱车上山,半小时抵达被成千上万棵花椒树包围的光明村。“以前啊,十年九旱,无灾不成年。”光明村王云坤告诉记者,村民世代在长满石头的旱地坡地里刨食吃,还得看老天爷的“脸色”。穷则思变,2000年光明村根据地理条件,带领村民种植花椒。“花椒耐旱,根系庞大还能固土固水。”

  种上花椒后,来自重庆、成都的收购商慕名而来,花椒树成了光明村的“脱贫树”。花椒树还被当地村民称为“救命树”。鲁甸地震正值花椒结果采摘期,地震时,很多村民都在地里采摘花椒,幸免于难。

  如今,花椒树再次变为“致富树”。村民们学习现代农业理念,开启花椒林循环经济模式。2021年,王云坤在300多棵花椒林中种植仙人掌获得成功。在他的带动下,光明村1.3万亩花椒林全部套种仙人掌。王云坤说,“仙人掌十分耐旱,每亩年收入不低于2000元,树下养殖椒林鸡,一块地实现几份收入。”

  王云坤的3个子女分别在昆明、鲁甸经商务工,在城里都有房子和产业。身体硬朗、闲不住的他在光明村成立了种养专业合作社,每月聘请两名员工打理,年收入60万元以上。

  通过多年发展,地处牛栏江干热河谷的光明村2121户民众家家户户靠种植花椒增收致富,成了全国有名的“花椒村”。为做大做强产业,光明村通过培育龙头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等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积极探索“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等模式,依托花椒林下资源发展椒林鸡养殖,林间套种仙人掌,闯出一条发展循环经济的产业之路。

  当年地震灾害涉及的鲁甸、巧家、永善、昭阳4个县区大部分地处金沙江、牛栏江干热河谷地区,如今已是全国花椒种植最适宜区和主产区之一,正将花椒打造成百亿级产业。

图为鲁甸地震纪念馆。 李嘉娴 摄

  纪念抗震精神与重拾朱提文化

  为纪念那场惨痛灾难,当地在震中龙头山镇建立了鲁甸地震纪念馆,时常有地震亲历者前来参观,感叹今昔巨变。

  “铭记历史,砥砺前行。”纪念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鲁甸地震和灾后重建,得到了全国人民的关心和支持。建设纪念馆,是要纪念“8·03”地震从抗震救灾到恢复重建的点点滴滴,铭记历史,激励后人。

  走进纪念馆,黄土色外墙上醒目地书写着数字617,展厅里依序呈现地崩山裂的苦难、可歌可泣的救援、旅游小镇的规划……

  纪念馆外,不远处便是朱提银文化馆。自汉代起,随着朱提山银矿的开采,鲁甸声名远播,得“千年银都”之美誉。诗人韩愈有“我有双饮盏,其银得朱提”的诗句,而朱提银最重要的用途,是作为国家货币流通。

  “通过灾后重建和脱贫攻坚,便捷的交通已为龙头山镇发展旅游插上了翅膀。”龙头山镇党委书记先勇表示。如今,鲁甸正在强化党员干部作用,依托龙头山镇良好的生态环境、宜人的气候和6.8万亩花椒种植,通过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打好文旅康养牌,重现“千年朱提银都”风采;依托地震遗址公园、抗震救灾纪念馆、防震减灾体验馆讲好鲁甸6.5级抗震救灾故事,弘扬红色文化,欲将龙头山打造成为云南乡村振兴的示范和标杆。(完)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