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云南正文

当前位置:中新网云南频道 > 正文
益实录丨第二届大益青年写作营——后疫情时代:文学的流变与担当
来源:大益文学 编辑:刘丽慧 2022年06月14日 11:16

  2020年11月17日16:00,大益文学院携手第二届大益文学院青年写作营的三位作家何小竹、吴文君、林为攀与马原老师举办“后疫情时代——文学的流变与担当”主题文学论坛,从大益文学书系第十七辑《于无声处》谈开来,探讨了后疫情时代的生活与文学。

  此次活动在勐海茶厂大益茶庭举办。当日15时许,观众就已陆陆续续抵达茶庭,原本预留了二十人座位的会场一时显得拥挤了些。这些观众中,有慕名而来者,也有茶厂里热爱文学的领导和职工,其中包括茶厂的两位执委:袁国霞先生和牟启娅女士。即使茶厂工作繁忙,这些职工仍愿挤出一个下午的时间,回归到文学这片净土,在这个冬日的午后,这份对文学的热爱与追求不禁令我们感动和温暖。

  座位坐满后,许多观众选择坐在了两旁的沙发上,虽然视角不是最佳,但仍不减观众们对文学的热爱和对活动的热情。活动中,这些观众也不时报以会心一笑或热烈掌声,其间的认真,不言而喻。

  大益文学院的签约作家、我们的老朋友马原老师虽近日身体欠佳,但当天仍强撑病体来到活动现场,与三位驻营作家和在场的文学爱好者畅谈文学,前辈偶像对文学小辈与热爱文学的后辈们的拳拳关爱之情,尽在无言之中。虽然活动中难掩病容,但是谈起文学,马原老师依然滔滔不绝、倾囊相授,这样的热爱与关爱,不禁令到场嘉宾与观众热泪盈眶。

  16时许,论坛在茶庭正式开始。首先,到场作家们朗读了在疫情时期诞生的大益文学第十七辑《于无声处》的节选片段,何小竹用四川话朗读了刘恒的札记《电影的力量》,诙谐幽默,吴文君朗读了智利作家拉蒙·迪亚斯·埃特罗维奇的作品《灵魂栖息的地方》,林为攀则朗诵了诗歌《秦巴子的诗》的节选。随后,大益文学院院长陈鹏介绍了《于无声处》这一辑,于疫情期间诞生的《于无声处》,其实代表了大益文学的态度:有时,“无声”是远胜于“有声”的更加振聋发聩的一种声音。面对新冠疫情这样世界性的灾难,《于无声处》坚持了大益文学一如既往的严苛标准,自沉默中坚守,发出文学的声音。

  文学作品始终在静默地为作家发声。何为“文学的流变与担当”?马原老师就此分享了他眼中的文学,他认为小说就是小说家脑内的东西,从几个世纪前,人类就开始有了故事,有了小说。诚然,对于大部分人而言,文学从不能与“老婆孩子热炕头”相比,它只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个调剂,但作为中国先锋文学的开山鼻祖,马原从八十年代就自有他对文学的坚守。当时一起同行的文学同伴们可能各自有了别的去处,马原却仍旧坚持把日子过成小说。谈到这里,马原举了一个例子。他最近在以他现在所居住的姑娘寨为背景写作,其中有很多角色就是他在山上遇见的人。而他的儿子读过这篇小说后,开玩笑似的问道“你在平时走哪条路上山?怎么我就遇不到可以写进小说里的人?”对于好的小说家,敏锐的观察力是必不可少的。对于马原来说,他的生活就是素材,他生活中的人就是小说的主角。“小说家是模仿上帝的职业。我从小就爱小说,现在还爱。我从小就在写小说,现在还写。小说带给了我六十八岁人生的全部。”马原老师用低哑的声音缓缓诉说着,却比任何青壮年洪亮的嗓音都更加振聋发聩。越低的声音,越需凝神去听,这就是“无声”的千钧之力。

  关于“杰作中的无声之美”,诗人何小竹谈到好的作品都是“离麦克风比较远一点的,声调比较低一点的”。从想象别人的声音、模仿别人的声音,到倾听自己的声音。把写作、把诗歌、把方法、语言、节奏逐渐内化,把作品变成自己的一部分,这便是从有声到无声。自此,生活中的一切皆蕴含诗意,处处是诗,信手拈来。

  再谈到“阅读中的无声之美”,作家吴文君谈到她从小就很喜欢读书,书里面给她的感受是她生活中所体会不到的,虽然现在的日常生活中有无数的娱乐和消遣,但文学始终是不可替代的。手机阅读对现代人的影响、碎片化的阅读对大部头阅读的影响,这些都伤害了完完全全读完一本纸质书的体验。当我们阅读一本书时,我们是无法预知它最后会带领我们走向何方的,书中的词句、思想,都是等待我们捡拾的宝藏。而碎片化的阅读则是一眼望得到底的浅水洼,它会更快速地带给我们焦虑、疑惑和愤怒,却剔除了我们思考的能力。然而,虽然吴文君自觉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是给文学留有一席之地的,但驻营的这段时间里,她才更加体会到了“日常对阅读的损伤。”互联网铺天盖地的各式资讯其实是在摧毁我们的专注力和敏锐度的,在驻营期间心无旁骛地写作,使她能够“去听窗外的声音”,那些在我们生活中,被现代文明完全淹没了的“无声之声”。

  90后青年作家林为攀谈到“作家的无声之美”,即作家甘愿忍受孤独的能力。林为攀少年时参加新概念作文比赛获二等奖,由此开启了他的写作生涯。“之前没有任何人相信我能够写作。”参赛前老师的冷嘲热讽 ,参赛中家人的不信任、同学的不理解,都令他几次想要退缩,但是最终机缘巧合下他还是坚持了下来,在终赛中取得二等奖,才将写作之路坚持了下来。林为攀谈到,当下的青年写作者也会遭到许多冷遇,但是一定要有甘愿忍受孤独的能力,不管经历了多少漂泊、多少挫折,最重要的是当你想写的时候,仍能耐下心去写,在漫长的“冷板凳”生涯中,守住这份“无声”,才能最终振聋发聩。

  随后,阮王春从自己作为文学编辑的角度谈到了疫情带给文学的影响。最后,陈鹏院长分享了他的心得。这个碎片化阅读的时代对经典的伤害是不可估量的,正因如此,大益文学才更要对抗“娱乐至死”的主流。大益文学对经典的坚守、对先锋的坚守,正是这个时代中一种无声的对抗。“顺应这个时代是毫无意义的,逆流做一件很有意思的事,这才是我们存在的意义。会很痛苦,但这才显得有分量。”《于无声处》,于无声处听惊雷,于无声处,倾听我们的沉默与坚守。

  此次论坛让我们听懂了“无声”之声,会后,文益君也为大家争取到了小小福利——关注大益文学公众号并在后台留言,我们会抽出一位幸运读者送出有马原、何小竹、吴文君、林为攀和陈鹏院长五位作家朋友亲笔签名的大益文学最新书系《于无声处》,大家快快行动起来吧!

亲笔签名书本书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