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云南正文

当前位置:中新网云南频道 > 正文
双江:集聚各类人才 智汇乡村振兴
来源:中新网云南 编辑:刘丽慧 2022年05月23日 15:49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核心在人才。双江自治县以乡村振兴示范县建设为统领,立足资源禀赋、发展基础、特色产业,多措并举,大胆实践,坚持“引、育、用”并重,全方位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集聚各类人才在建设乡村振兴“美丽双江”“绿美双江”的广阔天地上施展才华、贡献智慧。

  刚柔并济巧引人才,强化乡村振兴智力支持。找准短板弱项,在人才政策上下功夫,在“借船出海”上下功夫,在乡情聚才上下功夫。注重顶层设计,健全政策体系。坚持县委常委会、专题会定期听取和研究人才工作,围绕急需紧缺人才引进难、难引进的问题,先后破题出台《“双江自治县回引人才计划”实施意见》《双江自治县高层次人才引进办法(试行)》等一批力度大、管长远、措施实、凸显特色的机制办法,为人才引进、培养、发挥作用贡献“双江方案”。依托东西协作,推动“借船出海”。充分用好用活对口帮扶单位的资源优势,争取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和上海新华医院崇明分院累计选派106名医疗专家帮扶援助,深入实施“名医名科”工程,灵活聘用5名帮扶医疗专家,引进5名高层次医疗专家长期在双江工作,建立11个专家工作站,与上海十院、昆医附一院、昆医附二院等知名三甲医院建立专科联盟,先后开展了椎管内肿瘤摘除术等200多项新技术,有力填补医疗卫生领域多项技术空白。回引乡贤能人,力促智力反哺。大力实施“乡情聚才”行动和“乡村人才回引计划”,通过组建乡贤“工作站”“服务站”“组织站”“宣传站”,实施“乡贤+产业发展”“乡贤+乡村旅游”“乡贤+基层治理”等人才回引项目,积极拓宽挖掘乡贤渠道,一批乡贤通过智力反哺、资金回馈、项目回归等形式为家乡发展增智添力。先后回引161名年纪轻、学历高、眼界宽、思路活的高校毕业生、外出务工致富能人、复退军人等通过村“两委”换届回村任职,回引艾芒、张文华等30余名乡贤回双创业,打造出牛圈咖啡等一批乡贤创业典型。

  突出需求广育人才,激发乡村振兴人才潜能。围绕乡村振兴需求,整合项目、整合师资、整合资金实施系列人才培养工程,采取灵活多样方式培育人才、激发人才。一线式传导让人才“通得快”。实施“‘导师带徒’培养工程”,充分发挥县委党校、职教中心、县农广校等培训资源优势,择优选派事业专技人才、行业专家、致富带头人与村、组、户结成对子,在“田间地头”和产业一线开办“乡村振兴大课堂”,“面对面”“手把手”开展技术指导,培训农村实用人才1.1万人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400人,培养了一批黄金木瓜、晚熟芒果、虹鳟鱼等特色种植养殖能手。跟踪式指导让人才“学得会”。组织实施“农村‘领头雁’培养工程”,邀请云南省农业科学院、云南省茶叶流通协会等专家人才,通过常态化培训全程跟踪指导果农、渔农发展产业,让人才在专家的经常性指导中学会技能、掌握要领,培养出一批“阳光玫瑰”葡萄、火龙果、沃柑等特色种植养殖能手。证书式培训让人才“有奔头”。实施“四个一百”民族文化人才培养工程,立足双江多民族文化交融优势,把民族饮食、民族服饰、民族工艺品、民族特色文化等纳入培训课程,对培训合格的少数民族乡土人才颁发证书,纳入全县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人才库进行管理,培养了一批民间高手和制作能人,少数民族人才沙贵荣被命名为云南省“打陀螺”代表性传承人。

  创造条件使用人才,盛绽乡村振兴人才芳华。搭建产学研合作项目平台,以科技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推动产业发展,引领各领域人才积极投身乡村振兴。组建专家服务联盟,强化外脑智力支撑。围绕“服务基层、长期协作、共建平台、合作共赢”的原则,与浙江省之江乡村振兴研究院合作,签订的合作框架协议明确了专家结对服务、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培养交流等内容,成立了由专家、教授、专业带头人共同组成的专家服务联盟,提供决策咨询,联合组织实施农业农村重大项目,全程参与乡村振兴工作。用好专家工作站点,推动科研成果转化。用好用活“郭华春”“江用文”基层专家工作站,依托驻站高层次专家资源引进马铃薯和茶树品种选育、产品加工专家,推行“专家人才+本土专技人员+特色产业”模式,打造出“南勐河优质米”品牌等一批科技示范成果,忙孝“两化+六统一”马铃薯种管经营合作模式在全县推广。发挥名人光环效应,有力带动行业发展。以允俸村荣获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为契机,聘请影视名人温玉娟担任沙河乡允俸村那京自然村“名誉村长”,为乡村旅游代言,提升“美丽双江”“绿美双江”形象和美誉度。通过邀请现场“打卡”推介等,借助名人吸睛各地游客关注双江,来到双江旅游康养,来到双江经商发展,辐射带动了乡村特色旅游蓬勃兴起。(作者:中共双江自治县委组织部 吴新燕)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