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拓展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打造学科竞赛品牌赛事。构建分层次、递进式、全方位学科竞赛活动体系,不断扩大学生参与度和覆盖面,完善学科竞赛激励机制,全面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教育教学质量。
7.课程思政工程
持续深入推进课程思政改革和研究,2021年9月,云南民族大学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正式挂牌。12月,我校作为副主任委员单位加入云南省高校课程思政教育联盟。
2021年,学校“行政管理学”等4门课程荣获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重点培育项目;“应用文写作”课程获2021年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和团队;“行政管理学”“侵权责任法学”“高级语言程序设”3门课程思政示范课,先后在新华网新华思政平台上线,扩大了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影响力。

8.师资提升工程
一是完善师资队伍建设措施。健全教师准入机制,提高教师准入条件;梳理整合全校教师资源,初步建立了全校任课教师信息动态管理资源库;制定并实施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的实施意见和外聘教师管理办法。
二是统筹组织教师队伍师德师风和教学技能培训。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评价的第一标准,配合党委教师工作部,开展师德师风培训。2021年全年共培训教师642人次,有效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业务水平和综合素养。
三是加大教师教学投入激励力度。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以教学为主的绩效分配和考核评价、职称评审制度,加大对教学业绩突出教师的奖励力度,体现优质优酬,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

9.学生成长工程
一是落实本科生学业导师制。修订学业导师制实施办法并组织学院实施,为2020级本科生配备学业导师893名,2021级配备学业导师928名。建立本科生学业导师信息库,形成了囊括学校各学科门类的1655人学业导师数据库,推进学业导师信息化建设。
二是编印并发放《2021本科学业指南》,向2021级本科新生发放8222册,向各学院教师发放1470册。《学业指南》作为本科生学业指导工作的有力支撑,汇集了大学生学业需求资源和信息,引导学生积极向学,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和发展规划。
三是打造学生自主学习空间,增强环境育人。改造了丰华院500余坪的学习空间,可提供445座学习位置,配合学习沙龙区、学业讨论室等功能区,形成“管理+服务+环境”育人模式,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截止4月,学习空间使用达58140人次。
四是多种形式提供学习指导服务。首创名师辅学“面对面”;建立朋辈学业帮辅机制;面向全校各本科学院,举办考研讲座、寒暑假公共课提升班、复试专题指导等近70场次,覆盖学生7485人/次;组织考研公益赠书活动,发放5000余册英语词汇书;搭建线上学业指导平台,形成线上线下“一体化”育人服务。

10.教育教学信息化及资源建设工程
一是强化教务管理综合服务平台。通过信息化建设,形成教学数据的互动联通,实现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学计划开设、课程修读进度提醒等一键式服务,首次实现毕业资格一键式审核。依托教学数据分析平台、监控平台、信息发布平台逐步构建动态监测系统。上线转专业、推免生、课程替代、学籍异动等6个模块,基本实现“自主化、清单化、流程化”管理。
二是服务学生“四自”发展。本科专业修读年限由4年改为3-8年,放宽转专业限制,扩大学生的学习自主权,2019年以来,共有400余名学生实现转专业。加大学业警示力度,实行三级警示制度,2021年首次预警学生400余名,首次授予101名毕业生荣誉学士学位,其中包含5名积极响应并参加国家重大应急服务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
三是加大教学改革和研究。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和教学研究,规范项目培育、申报、管理与服务。2018年以来,共培育校级教学成果奖14项;教改项目273项;专业建设项目13项;优秀教学团队建设项目8项;一流课程建设项目258项;大创项目240项;精品教材13部;出版2部教学研究成果集萃。
四是完善教学基础设施建设。新建教师技能实训室、沉浸式直播互动教室、课栈、互动讨论教室、智慧教室、辅导教室、教师技能实训室、微格教室、辅导教室、学生自主学习教室和专业教学实验室共60间;改造建设博济院6间语音室和格致楼B区2间机房;完成131间多媒体教室的短焦投影机更换为交互式智能平板建设项目;完成黑板更换为白板100余间。

改革成效
专业建设方面:学校现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8个,占现有专业总数的37%。三年专业综合评价结果持续上升和改进。
课程建设方面:共有国家级一流课程2门,省级一流课程9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1门;2021年推荐参评国家级一流课程8门,省级一流课程13门。
教学成果及研究方面: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4项,国家民委民族院校教学成果奖11项。获得国家级新工科建设项目2项,新文科建设项目1项,省级新文科建设项目2项。获得教育部产学协同育人项目立项61项。国家民委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立项23项。云南省教育厅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立项共41项,其中,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3项;省级教学成果培育项目立项12项;获得省级“黄大年式教学团队”1项;省级教改项目15项;英语教改3项;省级优秀教材2部;课程思政示范课重点培育项目4项;虚拟教研室建设项目1项。
实践育人成效:2018至2021年共组织全校本科生参加了20余个核心学科竞赛,共获得国家级奖项215项,省部级奖项458项。
云南民族大学始终是云南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主力军”、“中央军”。纵观云南民族大学七十年的发展历程,学校在促进教育公平方面作出了“民大贡献”,数以万计的少数民族学子的人生从民大起航;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方面体现了“民大质量”,专业调整力度之大位居全省高校前列,专业综合评价结果一年上一个台阶,国家级一流专业、一流课程、新工科、新文科项目纷纷花落民大;在推动学分制改革方面跑出了“民大速度”,民大是最早组织人员到国内顶尖高校进行学分制专题培训的,推出的学分制改革“十大工程”有高度、有力度、有温度。这些成绩和成效既能鼓舞人心、更是激励大家砥砺前行的里程碑。云南民族大学既要在肯定成绩中保持定力、坚定信心,又要在把握方向中回归初心、回归质量,更要在开拓争先中埋头苦干、勇毅前行。今后,我们要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方面继续彰显民大担当;在服务云南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坚持展现民大作为;在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方面积极探索民大实践;在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牢牢树立民大标杆。“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我们要以崭新的面貌再次扬帆启航,扎实走好高质量内涵发展之路,坚定地承担起云南民族大学的政治之责、时代之责、发展之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