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本科教育教学是学校的立校之本,“本科不牢,地动山摇”。在省委省政府、省教育厅的正确领导下,云南民族大学积极响应新时代高等教育高质量建设发展要求,坚持以云南省本科专业综合评价结果为导向,以一流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为契机,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和地方发展战略,紧跟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态势新动向,持续深化学分制改革,扎实推进本科教育教学的发展,通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硕果累累。
改革阶段
初始尝试阶段
2005年,学校首次推行学年学分制改革,从思想政治、知识、能力、素质几个方面确定了学校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标准。
学年学分制阶段
2010年,学校开始推行第二轮学分制改革,此次学分制改革逐步建立起了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模式,赋予学生一定的自主成长空间和自主权,将学分制和学年制相结合,明确了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进一步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深化改革阶段
2018年开始推行的深化学分制改革是学校第三轮学分制改革。这一次改革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学校更希望做到的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和建设举措,赋予学生更大的学习自主权,彻底转变为以育人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给与学生更多的学习自主权,让专业优化起来、让课程整合起来、让教师行动起来、让教学资源流动起来,达到“学生要学好、教师要教好、学校要管好”的目标。
第三轮的学分制改革,重点是“深化”,是在前两轮的基础上从教育理念到教学管理方式和教育教学的具体工作环节,全方位、系统性的变革。2018年至2019年,是第三轮学分制改革的初始阶段,主要是总体方案的调研和制定,前期工作培训和各个配套办法的研究、制定、论证与试行。2020年至2021年,第三轮学分制改革进入深化实施阶段,学校从顶层制度设计、专业优化调整、课程标准制定、教学规范要求、强化实习实践、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管理综合服务信息化平台建设等方面开展了多项实质性的工作,不断促进学分制改革深化、落地和实施。2022年伊始,我们朝着系统规划、机制改革、持续发展和整体协同的方向,上下同心,推动更多有利于学校发展建设、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措施落地。
核心任务
学校深化学分制改革体现了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质量为先、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的新理念,是推进立德树人,落实四个回归,践行以本为本,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围绕深化学分制改革,学校确立的五大核心任务是:
1.顶层设计和制度建设,调整机构设置,制定工作方案,改革系列配套方案和措施。
2.以本为本,确立本科教育核心,优化调整专业结构,规范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
3.以课程建设为核心,撬动深化学分制改革的基本单元,进行课程规范化建设和归口管理等。
4.德育为先、学生为本,落实课程思政建设任务,统筹师资队伍建设,调整绩效划拨和工作量管理机制。
5.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从学业指导、实习实践、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全面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管理体系。
十大工程
1.顶层引领工程
在学校党政统一领导下,推进机构改革,成立云南民族大学“课程教师学生中心”,挂靠教务处,下设课程中心、教师中心、学生中心3个分中心,配备专职工作人员。
不断加强制度建设,完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截止2021年底,已经发文实施了包括《云南民族大学深化本科学分制改革方案》在内的25个方案文件;同时,着力构建内外结合制度体系,出台6项内部管理制度,完善内控制度建设。以制度建设促进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加快深化本科学分制改革的进度和深度,逐步形成了较为科学、合理、完备的本科教学管理制度体系。

2.专业对标工程
一是完善专业发展体系,构建符合深化学分制改革需要,自主性、灵活性与规范性、稳定性相统一的专业设置管理体系。
二是全面规范人才培养,“对国标、压学分、建金课、挤水课”,启动人才培养方案“学院-校内-校外”三级审核制度。
三是以“双万计划”为引领,强化专业内涵建设,提升专业建设质量。以一流专业建设点申报和建设为契机,重视本科专业的培育和建设,全面推进学校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工作,2021年超额完成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申报任务。
四是坚持守正与创新相结合,整合学科专业优势,调整全校专业布局,推进专业结构优化调整。累计撤销专业23个,本科专业总数调整为77个,专业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专业“减量”目标基本完成。

3.招生提质工程
一是不断健全招生工作机制。以“三联动”为原则完成专业招生计划分配,设置班级规模最低限,集中优势资源,降低办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益。
二是完善入学机会公平保障机制。按照脱贫攻坚有关部署,落实云南省加快民族教育发展精神和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建设意见,增加少数民族考生、贫困地区考生入学机会,加大少数民族人才培养力度。
三是多途径畅通招生渠道。健全信息发布机制,积极运用信息化手段主动发声;畅通招生信息发布渠道,并结合党支部党员“双报到双服务双报告”活动,为考生、家长了解学校、专业情况提供咨询服务。

4.课程优化工程
一是以课程质量等级评价为抓手,严格课程准入,建立以内涵发展为核心的课程建设体系。学校目前已有2000余门课程在平台上准入上线,已初步建立起基于课程评价结果为导向的激励机制,为提高课程质量、申报国家级和省级一流课程奠定了基础。
二是系统梳理专业课程,推进一流课程建设。依托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全面梳理本科课程,实施课程归口管理;对标梳理专业核心课程,构建以核心课程为基础的专业课程及课程群体系建设。
三是通过课程准入和标准建设、课程体系构建、一流课程建设等工作,专业课程体系及规范基本建立,“因人设课”的情况明显减少,部分“水课”被淘汰,一批“准金课”脱颖而出,以课程建设工作坊为核心的课程建设、研讨、研修机制基本建立。
5.评价改革工程
一是推进课程过程性评价,创新考试方式方法。积极推进过程性考核和期末结果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坚持知识考核与能力考核相结合、过程性与结果性考核相结合,引导学生自主性学习、探索性学习、实践性学习。
二是以公共课承担单位首先试点推行教考分离,探索多元化考试方式。积极推动试题库建设,初步形成一套基于试题库系统的教考分离模式,目前已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计算机公共课、大学外语公共课的教考分离。
6.实践教学工程
一是规范扩展实习实训,开展实践教学工程建设。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和实践教学学时学分比例,有序开展实践教学,配套加强实习基地建设,依托系统平台实现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及创新创业实践学分兑换的信息化管理。
二是统筹校内实验室建设,落实实验室规范管理。修订实验室管理办法,建立健全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机制体系,全校本科教学实验室实行分类归口管理,实行学校、学院、实验室三级联动安全责任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