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云南正文

当前位置:中新网云南频道 > 正文
COP15会场闪耀云南民族生态智慧
来源:中国新闻网 编辑:刘丽慧 2021年10月18日 10:16

  (生物多样性大会)特写:COP15会场闪耀云南民族生态智慧

  中新社昆明10月11日电 题:COP15会场闪耀云南民族生态智慧

  中新社记者 韩帅南

  11日下午,全球瞩目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第一阶段会议在悠扬婉转的海菜腔演唱中拉开帷幕。如自然中鸟儿啼鸣般的歌声,让与会嘉宾久久沉浸其中。

  海菜腔发源于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之一异龙湖湖畔。居住于此的彝族民众经常在湖中打捞海菜以及田间劳作时歌唱和对唱,长久如此形成的唱腔被称为“海菜腔”。海菜对生长环境的水质要求极其严苛,被视为“水质风向标”。近年来,海菜花在云南洱海、滇池、泸沽湖等水域重新盛开,标志着云南高原湖泊水质持续向好。

  在COP15开幕式上,哈尼族女孩史小月作为中国少数民族代表发言。她向与会嘉宾介绍了哈尼族千百年来构建的人与自然高度协调的农耕文明奇迹——红河哈尼梯田,赢得中外嘉宾的热烈掌声。

  1300余年前,崇拜大自然的哈尼族祖先辗转来到哀牢山,围绕森林涵养出的丰富水源,在森林下搭建房屋,又在村寨周边依山随势挖田引水,开垦出了宛如天梯的三千多级哈尼梯田。沿梯田而下的水流在河流中又形成水蒸气,进入大气变成降雨。

  “人的活动不仅没有破坏自然的循环,反而帮助它变得更加良性。”史小月动情地说,“如今,哈尼人充分分享着生态红利,依然耕种着梯田,呵护着水系,生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过上了幸福生活。”

  在COP15会场,茶成为最受中外嘉宾欢迎的饮品之一。而世居云南的傣族、布朗族正是“种茶高手”。在云南景迈山完好保存着一片已有千年历史的万亩古茶林,正是傣族、布朗族民众的杰作。

  傣族、布朗族民众利用自然生态系统,直接在森林中育茶种茶,使茶林呈现出“乔木层一灌木层一草本层”的立体群落结构。他们在长期对古茶林的管理中形成了系统的地方性生态知识,如依靠自然落叶为茶树提供大部分营养,基于生物多样性防治病虫害等,体现出可持续发展理念。

  云南是中国民族最多的省份,世居于此的26个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了丰富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经验,形成了宝贵的民族生态智慧。云南农业大学校长、教授盛军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云南的古茶林等生态景观的保留,得益于云南少数民族的生态信仰,即对大自然的敬畏和信仰。(完)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