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云南正文

当前位置:中新网云南频道 > 正文
云南瑞丽:倒在疫情防控一线的“拼命三郎”
来源:中国新闻网 编辑:王旌亚 2021年08月24日 09:12

  中新网瑞丽8月23日电 题:云南瑞丽:倒在疫情防控一线的“拼命三郎”

  作者 李阔

  23日,因突发脑溢血晕倒在工作岗位上的云南瑞丽民警揭映杨静静躺在病床上。虽然已经脱离生命危险,但目前他仍处于半昏迷状态。

  在妻子刘黎云看来,揭映杨就像不知疲倦的“老黄牛”。“他永远一副精力充沛、情绪饱满的样子,不管加班到几点,第二天早上都准时出现在办公室。其实他患有高血压,很多时候都是凭着意志力在硬撑。”刘黎云哽咽着说,揭映杨平时身体就不好,这次突然昏倒把家里人都吓坏了。

  8月8日20时,已坚守疫情防控一线539天的德宏边境管理支队姐勒边境派出所民警揭映杨,在隔离点与战友视频核对疫情防控人员信息时突然晕倒,而他手中仍紧紧攥着辖区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密接人员信息表。

  8月12日上午,经医护人员全力抢救,昏迷80多个小时的揭映杨苏醒过来。“排查工作不能断,密接人员必须全部隔离……”昏迷前,揭映杨还在和派出所民警沈阳讨论卡南社区疫情防控工作。

  揭映杨负责的卡南社区是瑞丽市情况最复杂、外来人员最集中、人口流动最频繁的地区之一,辖区边境线长10公里,汉族、傣族、景颇族和阿昌族等少数民族杂居。

  每天,数十条涉疫重点人员信息,都会汇集到揭映杨这里。“这段时间,他经常加班到凌晨,太拼了。”沈阳说。

  7月28日,姐勒边境派出所接到卫健部门电话,需要派遣民警协助对疑似病例开展医学隔离。

  “一会到了我先上,你们跟在后面。”沈阳回忆,由于揭映杨对辖区情况熟悉,当即带领两名辅警前往处置。该男子听到要被带走隔离,情绪异常激动。揭映杨担心其出现过激反应,立即进行安抚,成功劝说该男子配合卫健部门进行隔离。

  入户排查、执勤点值守、疫情防控、反诈宣传……哪里需要人手,哪里便会出现揭映杨的身影。“关键时刻,共产党员必须挺身而出。”他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

  工作起来,揭映杨经常忘了自己的身体。其实,这并非揭映杨今年第一次住院。3月中旬,揭映杨因咽腔狭窄引起呼吸困难鼾症入院治疗,身边的同事都劝他要多休息。3月29日瑞丽市发生疫情,揭映杨又投身到疫情防控工作中。

  “调阅揭映杨的病例,我发现他上次手术的线都还没拆。”主刀医生钱凤麟说。

  “老揭来了,我们就放心了。”这是卡南村村民岩润的心里话。在卡南社区,村里的住户都认识揭映杨,信任揭映杨。“矛盾要化解,群众的情绪要照顾,不能让他们受委屈。”揭映杨总是这样说。

  2020年,揭映杨主动协调司法所、律师事务所与姐勒边境派出所建立协作机制,率先推行“民调入所”“律师驻所”等工作模式,搭建起“多元化”社会矛盾纠纷调解机制,成功调解各类纠纷140余起。

  “群众的认可,就是最大的褒奖。”这是揭映杨写在笔记本扉页的座右铭。

  卡南社区79岁高龄的老党员马成金,行动不便,儿子、儿媳长年在外打工,平时无人照顾。疫情期间,因无法出门参与全员核酸检测,老人着急万分给揭映杨打了个电话,揭映杨背上老人,前往核酸检测点做完检测后又背回家中,村里的群众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揭映杨和卡南村的缘分要从16年前说起。2005年6月,刚走出校门的揭映杨入警成为一名边防警官,3个月后他来到瑞丽市担任卡南村的社区民警。

  翻开揭映杨的笔记本,密密麻麻记载着辖区情况。跟他共事多年的民警宾鑫说,“揭映杨是一个很认真细致的人,每次要了解卡南村的详细情况,只要翻他的笔记本就好了,比汇报材料更全更细。”

  实际上,群众对揭映杨的这份信任是他用脚一步步走出来的,是他用笔一字一句写出来的。入户排查、执勤点值守、调解纠纷,用揭映杨的话来说,他每天大多数时间都“泡”在社区里。

  卡南村是瑞丽市的一个景颇族村寨,按照景颇族习俗,老人去世后,丧葬礼俗活动往往要持续数日。5月7日,正值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辖区深得群众信赖的一名景颇族老人过世。揭映杨得知后,立即赶到老人家中,自己掏了300元钱,并希望老人家属带头移风易俗,不大操大办丧事。

  “揭警官经常为我们解决困难,就冲这一点,我听他的。”老人的家属听了揭映杨的劝导,当即表示同意“白事”从简,并于5月7日下午将老人安葬。

  疫情期间,为了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揭映杨依靠社区干事,组建了“5个警民一家亲”微信群,及时向群众了解辖区动态,并发布警务工作信息、疫情防控常识等。

  “好民警,为人和善、处事周到。”这是大家对揭映杨的一致评价。

  从警16年,揭映杨始终如一。他把青春献给了边疆,将热血融入移民管理事业,在全国防控疫情关键时刻,他夜以继日,奋勇拼搏在维护人民群众健康安全的第一线。(完)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