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云南正文

当前位置:中新网云南频道 > 正文
云南宁洱:串起红色地标 撬动全域旅游
来源:人民网-云南频道 编辑:洪沂 2021年07月15日 10:07

  云南省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是思普革命老区,具有深厚的革命历史文化。近年来,当地围绕“茶源道始·盟誓之城”城市品牌,为把宁洱建成全国知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基地而持续努力。

  据介绍,宁洱县整合红色文化资源,依托普洱民族团结园、磨黑中学、杨正元故居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串联基层党建、乡村振兴等示范点,围绕“山、碑、园、馆、寨”相互映衬点缀,绘制红色教育资源“初心地图”,将不怕牺牲、艰苦奋斗革命精神与干事创业时代精神相融合的“思普革命精神”传承、发扬,着力打造“普洱民族团结园—谦岗村方有富故居(火塘夜校)—那柯里茶马驿站— 杨正元故居—磨黑中学”红色旅游线路。

  今年,该线路入选云南省“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奋斗精神”学习体验活动省级示范线路,将吸引更多的人到这里进行打卡体验,重温红色历史、感受幸福生活,铭记党的恩情、激发奋斗精神。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建碑70周年。随着庆祝和纪念活动的开展以及党史学习教育的深入开展,这条宜研宜教宜游的红色路线逐渐升温,红色地标更“红”了。

  第一站:杨正元故居 红色精神护航绿色发展

  坐标:宁洱县德化镇

  看点:依托杨正元故居活起来的红色基因,围绕绿色发展厚植起来的生态底蕴,德化镇用“红色+绿色”焕发出百姓的幸福生活。

  第一个在思普区洒下热血、献出宝贵生命的中共党员杨正元的雕像静静地肃立在宁洱县德化镇那迁村杨正元故居。这座典型的彝族民间建筑见证了思普区地下党工作路线的诞生、见证了谋划武装起义的那迁会议。

  如今,它又担负起新的历史使命,融入那迁村的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成为德化镇乡村旅游的重要支撑,助力德化人民在红色精神指引下点燃幸福小康生活的火种。

  当前,已经实现脱贫摘帽的德化镇紧紧围绕“兴产业、强实体、提品质、增实效”的产业发展目标,全力推进 “一村一品”建设,星火村的薄壳山核桃种植、干田村的烤烟种植、龙树村的肉牛养殖、那迁村的乡村旅游等产业已遍地开花。

  下一步,还将全面推进绿色产业发展,积极融入“绿色经济示范区、兴边富民示范区、国际生态旅游地”三个定位,带动群众实现更大的致富目标。那迁村党总支书记毕正华表示,那迁村将围绕“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农耕文化体验基地、青少年学生劳动实践基地”的建设思路,进一步挖掘好杨正元烈士的革命事迹,做好红色文化旅游。另外,将继续发展水果种植产业,让游人走进村庄不仅能参观红色景点,还能品尝各类香甜可口的瓜果。窝托村的党员李志强也认为,融入“杨正元故居红色文化精品旅游线路”,发展冬桃、红梨等水果种植,打造集采摘体验、休闲娱乐、农业观光为一体的乡村旅游路线,是今后窝托村发展好农村经济,推动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

  基于这样的发展共识与思路,德化镇对杨正元故居进行了基础设施提升改造,新修建了民族誓词碑、入党誓词碑。另外,对20余人进行了讲解员技能培训,并确定其中5人为正式讲解员,配备了专业耳麦。今年以来,杨正元故居共开展相关活动120场、参观人数达2000余人。

  第二站:星光村红色美丽村庄 红色资源推动振兴发展

  坐标:磨黑镇星光村

  看点:磨黑镇大力实施“红色美丽村庄试点建设项目”,打造红色家园,让红色精神不断激发出广大群众创造美好幸福生活的磅礴力量。

  进入7月,经中组部审批的磨黑镇星光村红色美丽村庄试点建设项目工程接近尾声,“美丽模样”已见雏形。作为滇西南片区唯一的一个试点项目,这让素有“滇南盐都、丽人故里、茶马古镇、革命老区”之称的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磨黑镇,热度再次飙升。

  磨黑镇是滇西南思普革命的中心,为滇西南民族解放事业培养了大量共产党骨干,这里的一山一水都留下了革命先烈的战斗足迹,一草一木都记载着可歌可泣的信仰故事。在建的星光村红色美丽村庄试点建设项目按照“重点打造、串点成线”的思路,与“思宁发展一体化”布局、磨黑特色小镇规划相融合,建成后将呈现“三园+一街一馆一栈道”的格局,即:“初心园”,聚人气、树品牌;“星光村特色饮食文化园”,抓创收、强经济;“曾蒋烈士纪念园”,建基地、强党性;建好一条红色文化主题街、一个思普革命纪念馆、一条红色革命栈道,进一步丰富和延伸红色美丽村庄建设内容。

  磨黑镇处于“思宁发展一体化”核心区域50公里辐射范围,昆曼国际大通道、国道213线和即将建成的玉磨铁路穿镇而过,有3个高速公路口直接进村入镇,发展机遇极佳。

  近年来,磨黑镇深挖“红色文化、盐文化、古道文化、饮食文化”等特色资源,抓住“昆曼大通道、思宁发展一体化、全域旅游发展”的发展机遇,努力构建“红色+N”的文化主题和产业体系,红色乡村幸福家园、红色家园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品牌效益渐显,村集体经济逐渐壮大。目前,已初步形成以红色传统教育为本色,集乡村体验、田园综合于一体的红色旅游目的地,“红色+N”的主题文化旅游产业正撬动传统村庄的产业转型与特色化的村庄建设。

  “磨黑翻天覆地变了样,哪嗨哎嗨哟……”6月25日,66岁的磨黑盐矿退休职工沙正荣在屋子前悠闲地哼唱着最新自创歌曲《磨黑大街变了样》,歌里唱的都是磨黑百姓越来越好的生活。如今,走进磨黑镇,青石板路正在铺设,乔木列植、灌木青翠;一条穿镇而过的观景步道可以观赏小桥流水人家……“坚持以民为本,打造红色家园,村民实实在在受益。”磨黑镇相关负责人表示,依托红色美丽村庄项目,磨黑镇正在大力提升乡村人居环境、乡村治理能力和乡风文明建设。不久的将来,游客可以漫步在古镇青石板路上感受历史气息,沿着红色栈道欣赏古镇风光,在思普革命纪念馆中聆听英雄故事,在饮食文化园品味特色美食……

  第三站:方有富故居(火塘夜校) 革命精神奏响时代新章

  坐标:宁洱镇谦岗村

  看点:独特的历史文化和人文风貌,造就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谦岗人,他们一代一代接续奋斗,带领群众团结致富,描绘出了一幅美丽的乡村蓝图。

  宁洱县宁洱镇谦岗村蚂蝗田村民小组是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签名代表之一——方有富的家乡。70年前,方有富从谦岗村走出去,成为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建碑的见证者,回到家乡后,他围坐在火塘边给群众讲述民族团结的故事,并带头践行民族团结誓言,带领群众团结致富,描绘出了一幅美丽的乡村蓝图。

  在哈尼族共产党员杨应东的记忆中,方有富总是义务为村里人帮忙,向大家宣传党的政策,调解邻里矛盾纠纷。当年,他为了让寨子里用上电、住上瓦房,走家串户游说动员,自己设计在水流湍急的谦岗河上建起了小水电站,并带领群众办起烧瓦场。

  受其影响,2009年,杨应东向谦岗村党总支递交了入党申请书。2016年,被评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杨应东在精准扶贫的产业政策扶持下,开始了林下土鸡养殖,增加收入,实现了脱贫出列。

  认准了致富路子,杨应东又申请了10万元产业扶持贷款,扩大了养殖规模,并带动村里的其他群众一起干。如今,杨应东家中有十多亩茶地、10亩西番莲,还开展了林下土鸡养殖、魔芋种植等,生活越来越有奔头了。谦岗村是滇藏茶马古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这里还有谦岗风雨桥和百年老校——谦岗学堂,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和人文风貌,培养造就了一批又一批像方有富、杨应东一样坚韧不拔、敢为人先的谦岗人。

  2021年6月18日,宁洱县十三届县委常委班子到方有富生平事迹陈列馆开展“传承红色基因 弘扬奋斗精神”学习体验,指出要进一步挖掘整理风雨桥的历史文化,延伸红色旅游线路的文化承载体量。

  第四站: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 高举旗帜谱写美好未来

  坐标:宁洱县城

  看点:深挖红色资源,红色地标更 “红”,红色文化带动全域旅游。

  6月29日,以“永远跟党走”为主题,以红色地标为线索,由中共云南省委网信办主办的《镜头里的故事·云岭红色地标巡礼》大型主题系列直播普洱篇走进普洱民族团结园。

  普洱民族团结园始建于2001年1月1日,被誉为“新中国民族团结第一碑”的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就矗立在园内。在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精神的感召下,宁洱县各族人民始终同心同德、砥砺奋进,牢固树立“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信念,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谱写了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精彩华章。

  近年来,宁洱县依托“历史遗存、自然风光、民族风情、非遗传承”等资源,把脱贫攻坚、人居环境提升、民族团结进步与乡村振兴有机融合,研究制定了脱贫攻坚各项政策措施,累计投入脱贫攻坚资金32.28亿元。2018年9月,宁洱县成为全省首批脱贫出列的15个县之一,闯出了一条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团结奋进脱贫攻坚的新路子。

  截至目前,宁洱县成功创建国家、省、市、县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123个,省、市级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示范学校17所;建成了一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创作了花灯歌舞剧《盟誓》等一批精品文化项目,全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成果丰硕。另外,宁洱县坚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常态化,在普洱民族团结园开展少先队员入队仪式、共青团员入团仪式等活动;利用寒暑假开展“小小讲解员”社会实践活动,在少年儿童心中种下民族团结的种子;招募在校大学生为民族团结誓词碑志愿讲解员,学习思普红色历史,弘扬志愿者精神,营造民族团结精神代代相传的浓厚氛围。

  前来参观学习、现场教学的各级领导干部、学生和人民群众日益增多,年均已达10万余人。为集中展示思普地区民族团结文化、红色文化和茶马古道文化,宁洱县于2017年4月启动实施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纪念馆展陈工作,并于2020年9月对纪念馆进行提升改造,于7月1日前完成改造重新开馆。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