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云南正文

当前位置:中新网云南频道 > 正文
与中共肝胆相照的民主人士典范李一平——毕生心血献伟业
来源:云南网 编辑:刘凯雯 2021年06月26日 13:08

  从大姚县仓街镇往北,走不上半里路,就到了邓屯村。这里安静、祥和却远近闻名,每天总有各行各业的人从四面八方纷至沓来,只为亲临瞻仰李一平先生的故居,聆听了解先生生前的事迹。在一件件遗物、一幅幅图片、一点点讲述的展示下,一位与中共肝胆相照的民主人士典范的丰满形象跃然眼前。

李一平先生的故居。云南省委统战部 供图
李一平先生的故居。云南省委统战部 供图
前来李一平先生展室谒拜的各界人士。云南省委统战部 供图
前来李一平先生展室谒拜的各界人士。云南省委统战部 供图

  负笈求学 追求革命火光

  李一平,国务院参事、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1904年1月出生于大姚县仓街镇李旗屯村(现邓屯村)。自幼起,其爷爷和父亲便经常给他讲述勤耕苦读的故事,交给他明理宽容、乐善好施的道理。

  1919年9月,15岁的李一平考取了云南省省立第一中学。就读期间,他即与云南早期中共领导人之一的赵祚传一道,联合同乡爱国青年学子成立了以“培养民德、改良社会、挽救国家”为宗旨的大姚旅省学生励志会,开展爱国民主活动。

  1922年,李一平辗转上海、南京、江苏等地求学,后考入南京东南大学。这期间,苏联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了他以追求光明、追求民主的深刻影响,他就此写下了一篇纪念十月革命的文章,被《新青年》杂志转载。

  1925年,在东南大学上学的李一平,投身反对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爱国运动洪流,参与并领导了南京“五卅运动”。那时的他,一心想着革命,不晓得什么叫“怕死”。工人起来罢工,他就和同学一道与设法进行破坏与恫吓的工厂买办斗争;爱国学子们受到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镇压,他就上街叫喊揭发真相……

云南省委统战部 供图
云南省委统战部 供图

  1926年,李一平参与了广东革命政府关于出师北伐的策划工作。1927年初,李一平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社会科科长、十一军政治宣传队队长。他借助陈铭枢的关系,奔走于国民党上层人士之间,积极呼吁结束军阀割据的混乱局面。然而,随着国民党军阀混战日益深入,政局动荡日益加剧,李一平痛感自己无回天之力,便毅然脱下军装,“告病”退役,远离了国民党军政界。

  脱下军装 扎根庐山潜心办学

  1930年,“因病” 退役的李一平脱离了国民党党政关系,怀着“教育救国”的远大抱负,他克服无校舍、无资金、无教师等诸多困难,毅然到庐山办学。学校实行自治自立管理,坚持值日负责制,注重修身教育与学用结合,一时办得红红火火,后因求学人数陡增,又接连开办了两所分校。李一平全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学方法、教学体制受到陶行知、黄炎培等著名教育家的肯定与高度评价。

李一平先生在庐山创办的“交庐精舍”。云南省委统战部 供图
李一平先生在庐山创办的“交庐精舍”。云南省委统战部 供图

  “九·一八”事变后,日寇的侵略行径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慨,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对李一平的思想触动很大,他逐步认识到仅靠“知识”和“教育”救国是不够的,只有唤起民众团结抗日,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才是挽救中国的唯一出路。他因此在“交庐精舍”一边组织学生读书学习,掌握科学文化知识,一边积极宣传抗日主张,引导学生走抗日救国的道路。大批学子从“交庐精舍”启航,奔赴延安抗日前线,用鲜血与生命抗击日寇。后来,学校被蒋介石以“聚众讲学,图谋不轨”的罪名强令解散,李一平无比愤慨地回到了家乡大姚。

  弃学还乡 致力民主投身抗战

  1938年,在时任大姚县县长的再三邀请下,李一平出任了大姚县政治部长。上任后,他整肃弊政、改编保甲、训练壮丁、廉洁从政、宣传抗日,并四处奔走,宣传、动员、组织民工参加修筑滇缅铁路和西祥公路,为支援抗战和尽快改变西南边陲的闭塞落后状况,促进边疆与内地经济、文化交流付出了巨大心血。

  1942年,日寇由缅甸入滇,滇西伦陷。李一平应国民政府云南省主席龙云先生之邀,赴昆明共商局势及抗日谋略。此后即以云南省第二届省参议会副议长的身份,多次赴重庆与中共南方局书记董必武同志联系,由此开始接受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的主张,并积极投身于抗日民主爱国运动。

云南省委统战部 供图
云南省委统战部 供图

  八年抗战,他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浴血奋战,以弱胜强打败日本帝国主义的伟大壮举中,深切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这一真理。他不顾个人安危,积极协助中国共产党做国民党上层人士的工作。他曾帮助著名滇军将领张冲先生冲破国民党反动派的重围,辗转北平,奔赴延安参加革命工作。在省参议会任职期间,面对云南错综复杂的政治环境,李一平不顾个人安危,利用与国民党上层人士的私交,以超人的智慧应对了来自重庆国民政府的种种压力,竭力为民主党派等筹措经费,资助爱国民主活动,为维护抗日统一战线,争取抗战胜利而四处奔走。

  抗战结束后,李一平又先后参与了“驱龙事件”、协助龙云策反滇军、发动云南起义、解救被捕地下党员和民主人士等爱过活动,并最终促使卢汉起义反蒋,和平解放云南。

  尽心竭力 为国为民

  1950年,李一平被中央人民政府任命为云南省政府委员,并以教育界特邀代表身份出席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一届二次全体会议。会后,受周恩来总理之托,李一平赴港从事统战工作,后因朝鲜战争爆发,局势变化返回北京。同年冬被任命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参事,1954年被任命为国务院参事。

  古稀之年,李一平先生不顾年高体弱坚持调查研究,提出了一批事关党和政府大政方针及人民群众关切问题的意见建议,其中关于修葺享誉海内外文化名人陵园的意见,在他本人的亲自奔走下得到落实,为保护国家文物做出了积极贡献。

  作为民主人士,李一平先生一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追求真理、矢志不渝。他拥护中国共产党、拥护社会主义,始终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肝胆相照、荣辱与共。他的一生,诠释了一位爱国知识分子的高风亮节。

  我们永远怀念他。(完)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