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云南正文

当前位置:中新网云南频道 > 正文
昆明交警推行多项举措为民服务
来源:中新网云南 编辑:王旌亚 2021年06月24日 19:05

  中新网云南新闻6月24日电  昆明市公安局交警支队下大功夫办好“放管服”、缓堵保通、柔性执法等便民惠民实事,着力把党史学习教育和队伍教育整顿的成果转化为公安交管工作的实际成效,努力让人民群众交通出行更安全、更便捷、更舒心。

  柔性执法

  全面推行“20+4”柔性执法措施

  交警支队遵循惩教结合、包容审慎的柔性管理理念,从3月1日开始,全面推行“20+4”柔性执法措施,对未随身携带行驶证、驾驶证等4项轻微违法行为进行“口头警告”,对客运机动车违反规定载货、外地驾驶人因道路不熟悉驾车驶入禁止通行道路等20类违法行为,在一个记分周期内首次违法的只进行警告处罚,对交通秩序影响不大、事故隐患较小的交通违法行为适用下限处罚。同时,昆明交警配合柔性执法措施,持续升级优化“交管12123”APP“学法减分”措施,截止6月22日,约83万人网上报名参加“学法减分”,约35万人成功减分。针对群众停车难问题,把主城区道路划分为重点管理路段、非重点管理路段和民生服务路段,采取分层次、分时段的停车管理措施,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同时,紧盯道路交通事故预防“减量控大”目标,着力在减少伤亡事故、保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上下更大功夫,严管严查酒驾醉驾、野蛮驾驶、非法改装、严重超载超速等易肇事致祸的严重交通违法行为,让公安交管执法既有力度更有温度,获得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

  缓堵保通

  全面推进实施“城市交通畅通工程”

  全面推进实施“城市交通畅通工程”,成立领导小组,搭建工作专班,强化科技支撑,完善交通设施,持续优化勤务机制,信息化改造停车泊位,并针对车辆保有量剧增而道路通行承载能力有限的客观实际,采取精细化组织路口交通、改进非机动车放行方式、突出重点区域治理、强化科技支撑等多种方式挖掘路网潜力,提升道路通行效率,协调多个政府部门组成专班,对主城区多家重点医院、学校交通拥堵问题开展综合治理,着力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目前,昆明城区道路通行环境明显改善。2021年高考期间,全市普降大雨,高峰出行和送考车辆高度密集、交织叠加,交警支队全警动员、全警出动,全力开展疏堵保通和护考送考,应急接送高考考生83人次,没有一名考生因降雨交通拥堵而迟到,积极为高考安全顺利贡献交警力量。

  深化“放管服”改革

  大力推进公安交管便民惠民措施

  交警支队不断深化公安交管“放管服”改革,在前期构建“20+10+6+8”线下一站式、线上一体化便民服务体系的基础上,推动公安交管12项、云南1项和昆明4项便利措施于6月1日全面落地,形成“12+1+4”的昆明公安交管便民利民工作新格局。目前,二手车异地交易登记2000多起,办理“交管业务网上委托”200多起,办理“便利老年人线上线下办理交管业务”1200多起,近500名学员按照优化后的小型自动挡汽车考试内容完成考试。包括机动车抵押信息、交强险信息在线核查等其他各项便民措施都顺利进行。同时,交警支队持续拓展“昆明交警微信星级服务”应用功能,推出交通事故视频远程处理措施,健全完善“警医”联动机制、“警校家”护学制度,在全市各区、县设立99个公安交管业务便民服务点,指导各辖区大队共设置10个交管业务流动服务站,定期深入学校、企业、社区上门办理车驾管业务和交通安全宣传,全力推动“放管服”改革取得新突破。

  服务群众

  积极拓展联系服务群众方法途径

  交警支队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在职党员制定“民生实事计划”百余份、“为民办事清单”千余份,结合职能职责列出目标任务、明确完成时限,推动联系服务群众各项工作干在实处。全面推行“双报到双服务双报告”活动,组织千余名党员到常住地社区党支部报到,通过志愿活动为群众提供交通安全宣传、环境维护、文明交通劝导等针对性服务,推动在职党员人人工作在单位、活动在社区、奉献双岗位,力所能及服务群众,展现在职党员时代风采。交警支队还通过“昆明交警”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抖音号等新媒体搭建“接地气、连民心”的便捷通道,推出了出行提示、实时路况、路径引导、在线答疑、政策宣传、应急接送等多项便民服务,进一步推动公安交管工作联系服务群众全时空、多维度、零距离。

  下一步,交警支队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党委、政府和上级公安机关关于在党史学习教育和队伍教育整顿中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部署,积极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持续深化柔性执法、“放管服”改革和城市交通秩序治理等系列便民惠民措施,努力让人民群众在交通出行方面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完)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