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云南正文

当前位置:中新网云南频道 > 正文
全民参与,人人受益!“阿者科计划”的减贫实践~
来源:红河日报 编辑:陈天宇 2021年05月14日 23:26

  位于元阳县新街镇的阿者科村始建于1855年,至今已有160多年的历史,是红河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区5个申遗重点村落之一。这里的人们如千百年来延续的生活一样,依旧住在蘑菇房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以耕作梯田为生。

美丽的阿者科 (杨会国 摄)
美丽的阿者科 (杨会国 摄)

  2018年,缘于一部《无问西东》电影的热映让阿者科被外界广为人知。剧中男女主角回到的“家乡”就是阿者科。之后很多游客纷至沓来,只为看一眼哈尼人民世代雕刻的山水田园。

远眺阿者科村(龙俊 摄)
远眺阿者科村(龙俊 摄)

  从藏在深闺到惊艳亮相,让沉寂了上百年的阿者科有了焕然一新的改变。

  美丽之下的贫困

  站在蘑菇屋前,闲看袅袅炊烟,仰望漫山梯田,体验原汁原味的风俗民情,如同世外桃源一般。

美丽的阿者科 (龙俊 摄)
美丽的阿者科 (龙俊 摄)

  然而,拥有如此美丽景色的阿者科,长期以来却因为地处偏僻、单一的传统种植模式以及落后的基础条件,60多户400多名哈尼族群众一直守着“绿水青山”过着苦日子。

  村小组长普计华介绍说,由于人均年收入较低,全村有60多人在外打工,约占全村劳动力总数的一半,还有的村民将传统民居出租给外地经营者。如果经济状况得不到尽快改善,未来很可能成为空心村。

稻谷金黄的哈尼梯田
稻谷金黄的哈尼梯田

  “大家都出去了,那么传承了上千年的梯田传统农耕文化将会消失。”今年93岁高龄的村民普欧觉对此不无担忧。

航拍阿者科
航拍阿者科

  “要让哈尼族群众守着梯田也能过上好日子!”为尽快破解保护与发展难题,在州委、州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元阳县委、县政府邀请中山大学旅游学院保继刚教授团队专门为阿者科编制了“阿者科计划”。主要内容就是成立公司、开发产品、开展营销,实行“内源式村集体企业主导”的旅游开发模式,收入归全体村民所有。

  “阿者科计划”的付诸实施为阿者科找到了一条可持续保护发展、增收致富的新路径。

丰收的喜悦
丰收的喜悦

  全民参与 人人受益

  “上个月我刚拿到3000元分红,是我们村最多的。”村民高阿关说起“阿者科计划”满脸笑容。他告诉记者,这是阿者科旅游公司成立以来他拿到的第4次分红,而且一次比一次多。

  不只是高阿关,“阿者科计划”实施以来,直接带动了全村2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精准脱贫。阿者科成功减贫实践不仅入选了世界旅游联盟“全球百强旅游减贫案例”,并作为2020年唯一案例出席国际会议,向24国代表作了成果展示,同时被选入央视纪录片《告别贫困》和《中国减贫密码》中。

2019年3月8日,阿者科村举行了第一次旅游分红大会(来源:云上梯田和美元阳)
2019年3月8日,阿者科村举行了第一次旅游分红大会(来源:云上梯田和美元阳)

  “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州、县合力推进、外部智慧植入密不可分,但更重要的是村民发展意识的觉醒和内生动力的激发。”保继刚教授评价说。

  在阿者科采访时记者先后遇到了好几拨来旅游的团队和散客,看到游客进村时,热情的村民都会迎上前去为游客引路,参与度非常高。

游客与当地的孩子交流
游客与当地的孩子交流

  “‘阿者科计划’最核心的就是全民参与、人人受益的原则。古村落的保护主体和受益主体都定义为本村村民,权利与义务统一,村民享受旅游分红的同时自发保护村落景观。”阿者科旅游公司总经理高烟苗说,只有当村民做好了保护工作,才能得到相应比例的保护分红,而且在“阿者科计划”里绝对没有平均主义。

  阿者科的旅游热,吸引了许多外出务工的年轻人纷纷回归。村民罗美花原本跟随丈夫在外打工,听说家乡要发展旅游了,她高兴地回到村里成了旅游公司的一员。“之前因为没有固定收入才出去打工,现在能在家门口工作,还能照顾老人和孩子,这样的生活是我所期待的幸福样子。”罗美花说。

游客体验织布机 (杨会国 摄)
游客体验织布机 (杨会国 摄)

  自“阿者科计划”实施以来,已经有十多户村民放弃了外出打工,坚定地选择留在村内就业创业。

  保护与发展相向而行的成功实践,让阿者科声名远播。从2019年开始,阿者科村先后入选国家农业农村部“2019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文化和旅游部“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等。

阿者科村内一角(龙俊 摄)
阿者科村内一角(龙俊 摄)

  “现在的‘阿者科计划’已经进入到第三阶段了,未来几年阿者科将接续乡村振兴,深化遗产保护、旅游发展与产业融合,最终实现村民自主发展。”村党支部书记普字成对未来充满期待。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